计划总投资5619亿 未来十年成都重现“花重锦官城”
住在成都市桂花巷的居民们可以期待一下了,接下来,桂花巷可能真的会飘满桂花香。
根据1月20日来自成都市林业园林局的消息,成都市即将组织实施《花重锦官城2016-2025规划》,每年打造10条花树特色示范街道,以再现“花重锦官城”城市景观。“首先考虑的就是那些本来就是花名的街巷,比如桂花巷。”该局总工程师刘可佳介绍。
进入“十三五”,成都给自己确立了要具体实现的“六大支撑目标”,千古名句“花重锦官城”首次写入了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成都“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重要部分。
根据《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未来十年,成都计划推出总投资5619亿元的238个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一张让成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蓝图已经铺开。
□本报记者 冉倩婷
抗击雾霾 让天更蓝
“近年来,成都的空气质量状况一直在持续改善。”成都市环保局局长陈琳说。“去年还一度能看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场景。这在成都已经多年没见了。”
有数据显示:2014年,成都“严重污染”了7天,而2015年只有1天。PM2.5的年均浓度也逐年下降。在2014年较2013年下降了20.6%之后,2015年,成都PM2.5年均浓度比2014年又下降了16.9%。
这源自近年来成都对雾霾的大力“抗击”。
从2014年起,成都市本级财政每年列支不少于5亿元,重点支持监测能力建设、大气科学研究、清洁能源改造、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老旧机动车(含黄标车)淘汰、污染企业退出等重点项目。
近几年来,机动车尾气治理、扬尘治理、全面加强企业在线监控、加强秸秆禁烧联防联控和综合利用等措施也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这场雾霾“抗击战”将继续。“成都已经将‘十三五’期间的大气治理目标,重点锁定在了‘大幅减少重度污染天气’上。”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环城 让地更绿
根据成都市林业园林局的最新消息,目前,成都正在向国家申报建设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拟建设面积约为1616平方公里。
“若申报成功,不止是大熊猫有了更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同样受惠。”刘可佳介绍,同时,对龙泉山,成都也拟用3-5年时间,完成10万亩改造提升和景观景点打造,以便将“十三五”的森林覆盖率目标锁定在41%。
让地更绿,2016年,成都还在加紧实施“环城生态区”建设。将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五百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总规模187.15平方公里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设立为环城生态区,规划了“六库八区”湖泊水系。总投资约1500亿元,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
目前,环城生态区中的锦城湖、白鹭湾生态湿地、龙泉驿花田湿地等7个湖泊湿地已建成,高新中和湿地、双流江安湿地、高新绿洲等项目仍在建设中。成都市建委景观处处长刘波介绍,“待全部建设完毕后,每位成都市民乘公共交通30分钟即能享受到环城生态区内的山地、森林、湖泊和湿地。”
强腕治水 让水更清
1月4日,成都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7年,成都市外环内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府河、江安河、新津南河、毗河等河流的主要支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到2020年,成都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成都全市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到本世纪中叶,成都全市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以上目标、指标总体达到或高于国家、四川省的要求。”成都市环保局污防处处长旷良义指出。
在让水更清的目标下,“十二五”期间,成都强腕治水。
2015年,成都以“提高水质标准”“组建全域暗访小组”等方式,为市民打造“水润天府”环境。“去年4月,成都有个区县一个月被罚了186万元。”根据成都市环保局的介绍,这是成都对“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的严格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计划到2016年实现413条河渠褪黑臭。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已经完成整治的黑臭河渠,计划参考“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执行类似扣缴,以保障整治效果可持续。
声音
用体制机制保障美丽成都建设
□成都市环保局局长 陈琳
创新基层环保管理模式,成都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并延伸到村(社区),建立健全了全市一体、标准一致的基层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统一标准、全域推进、全面覆盖的城市。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并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设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在龙泉山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计划,逐渐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探索运用经济政策手段强化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构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机制体系,激励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
相继出台、修订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立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