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利州区22亿工商资本下乡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08.07.2014  09:23

  兴水改土,乡间荒山变良田;企业进村,万亩园区展新颜;农超对接,连起城乡共荣圈……走进广元市利州区,处处感受到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的强劲脉动。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背后,城市工商资本如何实现与农业产业的对接?

   资本下乡撂荒地变身“金饽饽

  风格别致的养生走廊点缀在起伏的山峦间,香气四溢的金银花成片开放,三五成群的工人正在地里除草……6月30日一大早,在利州区龙潭乡曙光现代农业园区,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金银花种植园长势良好,四川天赋元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显顺轻松地舒了一口气。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现在,你看多好!”白显顺高兴地说。2011年以来,公司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流转撂荒地近5000亩,采用“公司+基地+农户+院校”的模式建起了集中药材种植、科研、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目前,公司成立了7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年龄在50岁左右的本地农民500余人务工,预计3年后,产值过亿元。

  白显顺的多功能农业园区仅是利州区城市工商资本反哺农业的一个缩影。利州区区委书记赵文峤认为,利州区背靠50多万人口大城市,走“农业服务城市,城市富裕农村”的路径是富农强农的必然选择。

  工商资本进入利州农业领域,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培育了职业农民,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善用工商领域的理念经营,有利于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闯市场,增强了农村持续发展的后劲。前些年,利州区龙潭乡无公害蔬菜很受城里人欢迎,但因单户农民为了尽快销完,竞相降价,种菜利润很薄。有两家农业专合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蔬菜统一注册、包装、销售,蔬菜利润均增加50%以上——菜农的收入实现了翻番。

  目前,该区已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余家投身到农村从事家庭农场等农业综合开发,规模最大的开发面积达1万余亩,累计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资本超过22亿元。

   多元支撑企业在农村“安营扎寨

  “我的银耳羹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但是流动资金有缺口,希望得到银行和政府的帮助。”“我的土地经营权本本已拿到手了,希望能尽快融资扩大种植规模……”6月27日,在利州区金融服务三农研讨会上,全区农业、林业等10多个相关部门、15家金融机构与30多家涉农企业负责人齐聚一起,就涉农企业的生产资料质押贷款、农业保险的补助范围等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一梳理。

  “做梦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的500亩蔬菜园基础设施由政府建好,而且新颁发的土地经营权证可以派上用场融资了哦。”会后,不再为流动资金发愁的该区康泰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明乐不可支。

  “这样的商讨会我们每月都要举行一次,目的是督促金融资本与农业资本做好对接,让企业在农村‘安营寨扎’”该区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殷扶炯告诉记者,为解决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问题,吸引更多资金反哺农业,利州区建立政府补贴激励机制,对深入农村投资的工商企业适当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并给予财政补贴;加大建设和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力度,健全农业保险等相关制度和扶持政策;加快土地、房屋等农村产权的确权颁证,使农村固有的资源转化为可以流动的资本……

  目前,全区各项贷款余额121.4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增速达到41.98%,超过全部贷款增速14.59个百分点;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余个,蔬菜、生猪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遍布农村,产业化带动面达70%以上。

  (广元市利州区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