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爱国 22万自贡人为抗日捐1.2亿 居全国各市县献金第一

13.08.2015  13:37

  64岁的李国喜,更喜欢别人叫他“国喜”。因为在王家,大家叫他王国喜。

  这个名字,跟爱国将领冯玉祥有关。1944年7月14日,冯玉祥受邀到自贡首富——盐商王德谦的大安寨做客,王德谦为其所感召,慨然捐款物合计1500万元(法币,下同),创下抗战期间“节约献金运动”个人捐献的最高纪录。席上,两人结为干亲家,冯玉祥还将刚刚认的干儿女,分别改名为王国柱、王国栋、王木兰。

  1951年,王德谦的第11个儿子出生,他顺着冯玉祥的改名,将其命名为“王国喜”。不久,王国喜随母改嫁到一个李姓人家。

  除了王家,1944年初到年底,四川各地的节约献金总额超过了5亿元,尤其是自贡,这个只有22万人的地方,竟为抗日捐下了1.2亿元,打破了全国各市县献金纪录,居全国第一。

  “有的人说四川对于抗战是出钱、出力、出命,我说他没有说完全,还有出田、出地、出粮、出汗。这是多么伟大的事啊,这是永远不可忘记的事。”冯玉祥曾如此评论。

  成都商报记者 杜玉飞 (自贡档案馆张国钢、自贡作家王明亮对此文亦有贡献)

   盐商王德谦一人捐款物1500万元法币,创抗战个人捐献最高纪录

  一位侯姓女学生,把父母给她做嫁妆的七八十万元全部献出。别人问她:“你不要嫁妆啦?”她说:“国家不行了,衣裳越穿得好,便越没有人格。”

  一位56岁的老伙夫将自己挑粪挣得的200元法币捐出,他说:我老了,不能和前几十年一样去打仗,只有在后方服点务,心里总觉别扭……只好把挑粪挣得的钱,全数献给国家。

   战事吃紧 冯玉祥发起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自贡市作家王明亮说,71年前,年过花甲的冯玉祥冒着酷暑,从重庆、泸州内江到自贡,宣讲节约献金运动,并在釜溪河边,挥毫写下“还我河山”几个大字。如今,它已经列为自流井区文物保护单位。

  卢沟桥事变以后,大片国土相继沦陷,特别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东部沿海地区被占,致使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剧减,几乎无力保障军队抗日。

  面对着严重的国难危机,各界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无论是政府主导的,还是民众自发的,一系列支援抗战的运动蓬勃兴起:扩大生产运动、节约建国储蓄运动、节约运动、献金救国运动等。

  在众多的支援抗战运动中,冯玉祥倡导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逐渐发展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筹集资金最多的民众爱国运动。

  从1942年开始,冯玉祥利用其影响力,在重庆做募捐。但毕竟范围小,响应的人也不多,献金运动陷入停滞。1943年11月,冯玉祥决定到重庆以外的地方试试。他沿着内江、自贡、乐山、眉山、成都走了一圈,历时3个月,于1944年1月回到重庆。当时的献金运动,一般都是政府把群众组织到一起,冯玉祥在现场演讲,然后群众自动捐献。这一趟,自贡捐了260万元,乐山捐了304万元,成都捐了1200万元。

  见效果很好,春节之后,冯玉祥偕夫人再次出发,并就献金运动发出公开信,提出了几条原则:第一是献金之款,全部用作慰劳前线士兵和购买大炮;第二是他为此打电话、写信、坐车、坐船,全部自掏腰包;第三特别要求,有钱人出钱,贫穷人不出,不能勉强别人出钱。

  在泸县,伤兵们编藤椅、制雨伞,捐了义卖所得的1.2万元。在合江,民众献金1250万元。在内江,内江妇女界将捐献的金戒指织成梅花赞颂抗战精神,乡民曾仲海带头献金130万元,乡民李焕章以其200亩地每年所收600石黄谷,全部献于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