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年已发放近20亿元养老券 今年试点券变卡
本报讯(记者 李泽伟)本市每年向50万名高龄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总价值5亿元的养老(助残)券,发展养老服务单位1.1万家,为老年人提供六大类110项服务。今年,本市在海淀区试点养老券变卡,年内有望向全市其他区县推行。养老卡将让老人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4年已发放近20亿元养老券
北京市2009年出台《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共有9项政策(简称“九养”政策),办法提出,2010年开始,政府将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发放养老(助残)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多种方式的养老(助残)服务。具体标准是:60至79周岁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曾介绍,至2013年政府在这方面已投入近20亿,平均每年5亿投入。
据了解,本市每年向50万名高龄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养老(助残)费5亿元,发展养老服务单位1.1万家,为老年人提供六大类110项服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扶植养老服务机构。
今年本市试点养老券变卡
记者曾多次对本市高龄老人领取养老券情况进行走访,发现老人们每月领到的100元养老券由2张面值20元、4张面值10元、3张面值5元、2张面值2元和1张面值1元的券构成。多位老人和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养老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有益的补充。但面额是固定的,不能找零,比如老人想买3元的东西,手头只剩下一张10元的券,他需要买一些原本不想买的东西凑数,或者干脆放弃余额,不能找零成为养老券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另外,纸质券也存在丢失损毁不能补办等问题。
另外,从成本方面看,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曾介绍,使用养老(助残)券时,服务单位从收券到结算需要90天,这导致部分服务商热情降低。养老券一年的印刷成本为800万元,工作人员清点、结算、销毁券的人工成本约为1400万元左右。
今年4月23日,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表示,本市今年将推广养老助残“券”变“卡”,试点工作将在海淀进行。今年7月1日(含)起,海淀区行政区域内不再发放养老(助残)券,8月1日(含)后,海淀区行政区域内原则上不再使用养老(助残)纸质券。
养老卡将让老人更便利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券变卡后,将让老人使用起来更加便利。养老卡从外形和功能都类似银行卡,老人可持卡到指定服务商处消费,服务商的名单和地址也将在社区进行宣传和发放。老人持卡消费,将有效解决养老券不能找零的问题。记者在海淀区走访发现,老人领到养老卡,同时还会领取一个小笔记本和一支笔,这些都装在一个卡套里,可以通过一条挂绳挂在脖子上。老人刷卡消费后,可以从打印的小票里看到自己消费的金额和卡里余额,还可以到任何一个安装有POS机的服务商家处查询余额。如果老人担心自己忘记,可以随时用这支笔记在小本子上。
老人持卡可到物美、京客隆、超市发、稻香村、庆丰及其他养老助残卡签约服务单位处进行消费,有望享受打折、优先结账、上门送货等多种优惠待遇。82岁的吴方俊家住海淀,他平时经常遇到养老券不能找零的麻烦。海淀试点券变卡后,他领到了养老卡,他拿卡到家附近的物美超市购买食品时告诉记者,养老卡刷卡就可以,确实更便利了,“拿这个比较方便,我也是80后,能习惯”。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全市推开的时间表要视海淀区试运行的情况而定,但2015年肯定会在全市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