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生物产业学院刘涛教授:以人为本 悬壶济世
刘涛,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硕士生导师,成都大学药学系主任;四川首届“千人计划”专家,四川省特聘专家,享受连云港市政府、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首届连云港市青年科技创业十大明星、连云港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
“新枝未绿花先开,春雨叶翠落红败。世事得失莫惆怅,百年悲欢共尘埃。——清明季,春雨后,桃花满地,有感。”
“蓑草掩旧路,黄叶飘枯树,虽楼房座座,却人烟难觅,十里偶闻家犬吠陌客,黄昏始听老妪唤幼童,夜末深,灯全灭,取暖冷看荧屏笑,卧床静听冬虫鸣,故人尚未入梦来,却听鸡鸣天下白。 ——回乡所见。”
在QQ空间里读到这样的原创诗句,你心中勾勒出的空间的主人是什么样的?如果我告诉你,空间的主人是一位从事中医药教学及研究的老师,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惊讶呢?
去一个地方,或有所感想,刘涛老师总是会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小喜爱文学,《红楼梦》翻来覆去看过10多遍,里面的诗歌别人说到上句,他能吟出下句。平时还喜爱爬山、钓鱼。生物产业学院张蓉书记告诉记者,在同事眼里,刘涛老师是一个话不多、做事严谨的人。2011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成大,2013年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人才,这一年四川高校共有22人入选,其中“985”及“211”等院校19人,刘涛老师是普通高校入选该计划的三名教师之一。
四川省“千人计划”是原四川省海外引才“百人计划”的拓展,是四川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有力举措。较之前的“百人计划”,省“千人计划”有两点不同,一是拓宽了引才范围,从吸纳国外高层次人才拓宽到省外高层次人才;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成果转化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刘涛老师能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或许正与“人才的成果转化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有关吧。
潜心 11 年的科研成果——“热毒宁”
2009年开始,一种被称作“甲型H1N1流感”的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一度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在随后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中,均把一种注射液列为临床急重症临床用药,这种注射液被称作“热毒宁”。目前销售收入已近20亿元。这正是刘涛老师的科研成果之一。
“研制成功一种中药,简单的需要5年,而研制热毒宁,我们花了11年的时间。”11年的坚持,累了就在车间里仰头打个盹,醒了接着做实验,严格控制每一个技术参数。曾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实验,不断地改进。刘涛老师现在都还能清楚地记着,2005年6月26号这一天,产品终于研制成功了。看着自己和团队精心研制的产品上市,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出世一般。
刘涛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当年研制的产品,他说“从进公司就开始研究热毒宁,直到离开才研制出来。如今离开公司好几年了,但我觉得这个产品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在正思考如何尽量发挥它的最大治疗作用,并减少给病患带来的副作用,所以我还打算做进一步研究。”
与“热毒宁”同时开展的中药注射液再评价研究,也成为现代中药注射液研究的典范。
科研,服务一方之本
谈到“高等学校科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时,刘涛老师说,他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任务定位于成都市及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完善工艺、质量标准。刘涛老师说:“目前一些药品存在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落后等问题,这导致生产成本大,药品质量难以控制。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将深受企业欢迎。”
在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同时提供新药技术转让,进行大品种二次开发。刘涛老师谈到:“四川是医药大省,但与江苏等省相比,还不是医药强省,特别是在新药研发方面,力量还十分薄弱。鉴于新药研发的难度,一些企业不会主动从事新药研发,而我们则可以利用各级科技项目的支持,进行新药研发项目,如果有较好的前景,一些企业就可以介入进来,联合进行新药研发。”
另外,刘涛老师还强调要研究主导产业方向,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结合个人科研经验,前瞻性地瞄准主要科研方向。结合自己在企业工作十多年的经验与中成药产业实际,他强调药品再评价的势在必行。2011年3月他提出了“基于中成药工艺与质量控制的再评价模式”理论。到成大后,刘涛在学校的支持下又主持建立了“成都大学中药新药研究与再评价研究校级平台”,围绕“中成药工艺与质量控制的再评价理论”开展了“新药X系统稳定性再评价研究”等3项课题,发表论文4篇。2012年1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对我国药品质量进行再评价,国内药物再评价研究逐渐热门起来,他的一些成果也自然就走在了国内科研机构的前列。
从江苏到四川,从企业来到成大,刘涛老师谈到了自己的变化,从一个项目的接受者变成了研究的主动者,更多的是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思维。
刘涛老师围绕我省制定的“七大产业”政策,积极开展中药新药研究与中成药质量再评价研究,其研制的FDQ制剂已与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转让协议,合同金额达200万元,获四川省卫生厅、成都市科技局项目3项。此外,他与四川新中方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中成药质量再评价项目2项,项目到帐资金达150万元,取得了2个发明专利,建立了我校中成药质量再评价校级科研平台,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作为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由于在科研及教学中的优异表现,2012年刘涛被成都市政府授予“突贡专家”称号并享受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贴。
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刘涛老师特别强调定位准科研方向,多与产业结合,甘于吃苦,耐得寂寞,发挥团队的力量。
科研,教学的导航仪
刘涛老师不仅在科研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对于教学工作也是兢兢业业,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刘涛老师也有自己的方法。
“我一直认为,科研出教育,本科教程的编订是远远落后于科研发展的,比如《药典》每五年修订一次。”一直以来,刘涛老师都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与教材联系起来进行授课。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刘涛老师都会在周末与学生举行一次讨论会。与同学谈谈自己最新的认识和产业发展情况,然后指导学生交流讨论,进行课题制作,动手做实验。只要条件允许,刘涛老师出差时都会带上一两个学生去学习。目前已有23名学生在刘老的带领下进行科学研究。”虽然平时所授课程不多,但是刘老已经养成了尽量每个早上9点就到学校的习惯,呆在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实验交流,有时待到晚上才离开。周末、假期有时间也会来到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学习交流。
把本科生当研究生来培养,学生的成长也很快。在采访的过程中,刘涛老师的两位学生恰好到实验室做实验,刘涛老师说:“自己所带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都特别强,有时候在实验过程中他没想到的问题,部分也学生能够大胆地提出,并进行多种尝试。从实验室出去的学生,优秀的至少都能发表一篇核心论文,而且发展空间也很广。”
一路走来,硕果累累。但刘涛老师还告诉记者:“因为小时候没有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大学时期也刻苦学习,每天坚持上早晚自习,学英语、练听力。在人际交往上有所欠缺,以前在企业工作,就会交流科研。跳舞不会,唱歌不会,课余的娱乐很少参与。偶尔爬爬山,钓钓鱼。现在在培养自己的孩子上,我会特别注意对孩子性格和爱好的培养。”
投身成大第三次创业
目前学校正掀起第三次创业大讨论的热潮,刘涛老师积极参与,向学校谏言:明确定位、凸显核心竞争力。他将自己对教师科研定位的思考:凸显专业特色的思考和学科建设凸显特色的思考与全校师生分享。
刘涛老师认为,第三次创业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全校师生奋进目标与方向。第三次创业会让学校教学、科研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加有利于学校发展。第三次创业也是学校再次发展的基石,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发展。
在刘涛老师眼里,一个好的大学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足的发展势头,能让人才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我校的双百工程、1315人才工程、服务成都发展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等工作,都正在学校的内涵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再次强调成大应在在产业服务方面做出特色,力争位于全国高校前茅,凸显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赵苑芹 杨超超 刊载于《成都大学报》3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