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人获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最年轻者仅34岁!

08.10.2016  21:32

  10月8日,四川省人才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发表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宣读省委、省政府《关于授予“四川杰出人才奖”的决定》,有18人受到表彰。

   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奖人员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有治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级工程师

   龙卫国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牟廷敏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 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机械厂高级技师

   邹学明

  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志和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

   林 罡

  四川富润企业重组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总经理,副研究员

   周 涛

  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周小秋

  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赵军宁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段 江

  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耿福能

  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

   高大伦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

  郭建春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黄 永  

  成都特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盛 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韩 华  

  四川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潘晓勇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8名获奖人平均年龄约50岁,最年轻者仅34岁,包括中央在川单位3名、省属单位8名、市(州)7名,高等学校3名、科研院所5名、国有企业4名、民营企业6名,均是近年来我省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

  摘录王东明书记讲话中的重要内容,从中,我们能看到当前四川高层对人才的认识、态度,以及接下来全省人才工作的重点。

   王东明说↓↓

  建设一支更好适应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全省大局中来谋划推进,坚持把服务创新驱动作为人才工作的主线,坚持紧扣产业发展聚集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坚持全面推进与名校名企人才战略合作,坚持深化改革破除人才发展束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坚持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全省人才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为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四川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全省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围绕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贴近产业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大力推进重点人才工程,积极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着力建设一支更好适应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

   ▶为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取向,必须推进人才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深度融合,为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要围绕全面创新改革聚人才用人才,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深化拓展与名校名院名企的战略合作,打造创新人才聚集载体,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川发展创业,同时大力培育更多优秀本土人才。

  要围绕产业发展聚人才用人才,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实施科技创新创业苗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培养支持计划,大规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要围绕脱贫攻坚聚人才用人才,建立完善干部人才选派交流机制,实施贫困地区急需紧缺人才选育计划,着力在人才政策上实现更大突破,为贫困地区输送和培养一批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大刀阔斧地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障碍

  人才能否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关键取决于孕育和激发人才的土壤和环境,必须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刀阔斧地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制度藩篱和政策壁垒,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要理顺人才管理体制,抓紧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切实赋予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职务评聘、收入分配等用人自主权。

  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评价办法,健全重大人才计划科学遴选、评价、考核和退出机制,真正把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用好。

  要推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真正让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

  要加强人才激励,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鼓励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方式参与要素收益分配,真正让有真才实学、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现“名利双收”。

  要以全面创新改革为抓手,分层分类建设一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推进人才引育管用综合配套改革,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环境好、生态优,则人才聚、事业兴,必须强化服务保障,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继续建好各类产业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发展载体,积极构建省校省院省企开放合作平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科技人员智力服务基层平台、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要强化人才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政策,给予特殊支持。

  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培育尊重人才、见贤思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创新文化,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人才典型,让尚贤重才蔚然成风。

   ▶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抓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抓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各级政府要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力度,确保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和重大平台建设需要。

  各级人才工作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创新,坚决扫除一切阻碍人才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各地各部门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努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起来,为推动全省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什么是这18人荣获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看看他们取得的成就↓↓

 

  1.王有治,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沁阳人,硕士,高级工程师,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1998年创建成都硅宝公司,专注有机硅密封材料及专用特种设备的研发生产,先后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硅宝检验中心,带领团队主导或参与编制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30余项,主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2项。2009年硅宝公司在创业板上市,2012年“硅宝”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投资6.5亿元、年产5万吨有机硅密封材料的新津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个人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建筑装饰行业优秀企业家、省劳动模范等奖励和荣誉。

 

  2.龙卫国,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吉水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长)。主编了《木结构设计手册》等国标和行业标准,提升了国内木材利用效率与技术性能。在其带领下,公司先后承担了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2015年中建西南院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40.56亿、13.25亿,比“十一五”末增长78%、177%,企业规模始终保持我国中西部同类企业第一。2015年,公司完成新签合同额55.3亿元、营业收入1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64.6%、11.6%和71.4%。个人先后获住建部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中国建筑设计行业金牌管理人物、省十大财经风云人物等荣誉。

 

  3.牟廷敏,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四川南部人,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桥梁技术开发与设计工作,负责承担了世界首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梁桥——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大桥、世界最高钢管混凝土组合桥墩——雅西高速公路腊八斤大桥、世界最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合江长江一桥等30余座特殊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服务。编制了《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规范》等7部地方、行业和国家规范,主编出版了《公路钢管混凝土桥梁设计与施工指南》等14部企业与部门技术指南,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专利4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奖励和荣誉。

 

  4.李兵,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仪征人,大专学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长征机械厂特级技师。长期从事航天器箱体部段、大型结构件手工氩弧焊工作,参与绕月探测、载人航天等航天重点型号数百个箱体大部段的焊接生产,完成上万件配套导管、气瓶等零组件焊接任务,产品质量零缺陷。先后承担了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项目,开展了工艺预研和技术攻关10项,申请技术发明专利4项,发表技术技能论文6篇,编著的《箱体焊接与补焊经验汇编》等成为行业内重要学习资料。个人先后获国防科技进步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5.邹学明,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吉林榆树人,博士,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5年归国创办奥泰医疗,专注于研制1.5T医用超导磁共振、3T医用超导磁共振等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填补国内空白。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1.5T医用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获中国CFDA、美国FDA和欧盟CE产品注册和认证。超导磁共振设备已成功进入华西医院、北京301医院等国内160余家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并出口到海外市场。目前,公司总投资达到8亿元,1.5T医用超导磁共振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国产品牌第一位。个人先后获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专家、2013年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十大领军人物等奖励和荣誉。

 

  6.张志和,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巴中人,博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管理工作,领导团队建立了大熊猫适时配种、亲子鉴定等新技术体系,解决了多项大熊猫保护世界难题,对其它濒危动物保护技术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先后主持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5项。推动大熊猫公众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了大熊猫主题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林业局大熊猫管理咨询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奖励和荣誉。

 

  7.林罡,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宜宾人,博士,四川富润企业重组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富润公司执行董事以来,创新金融发展模式,反周期收购矿山、入驻金融业、进军玻纤高科技产业,公司从单一投资公司发展成为拥有5家全资子公司、参控股8家公司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截至2015年,公司总资产突破45亿元,为2013年的近2倍、成立之初的45倍,实现营业收入4.13亿元、利润5555.61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13.28%,净资产收益率13.31%。2015年任产业振兴公司总经理后,新设基金10支,新增募资60亿元,到位资金56亿元,新增投资45亿元,产业基金整体募资规模突破500亿元。

 

  8.周涛,男,汉族,1982年4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复杂性科学和大数据挖掘方面发表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210余篇在SCI期刊发表。其译著的《大数据时代》获年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2年创立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CEO,目前公司市值4.5亿元;2013年创立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目前公司市值超过20亿元。2015年参与创立国信优易数据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北京、成都等地创立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个人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奖及国家“万人计划”等奖励和荣誉。2015年度与屠呦呦等七名个人和北斗导航等三个团队共同当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9.周小秋,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重庆垫江人,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和企业资助科研项目96项、国际国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56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4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国家发明专利10项。研究建立了淡水鱼健康营养理论、营养调控技术和关键饲料调控技术体系,研制了保证淡水鱼“肠道健康、机体健康和养殖水体质量”的系列饲料产品,直接经济效益129.8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785亿元。科技成果帮助合作企业获得直接经济效益28.49亿元。个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10.赵军宁,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盐亭人,博士,研究员,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重大新药创制与产业化、有毒中药毒性规律与生物质量控制和川产道地药材与民族药系统研究开发。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医学专著15部,首次提出“广义中药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主持及主研国家级课题20余项,获SFDA新药证书2个,临床批件12个,药物发明专利授权14项,成果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个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11.段江,男,汉族,1979年7月出生,山东泰安人,博士,高级工程师,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数字图像研究与技术开发,组建国内首个高动态范围图像研究团队,在国际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近30篇,获10余项国际国内专利。摄影图像处理平台Fotor入选facebook的全球加速器计划,并获得google授权的全球顶级开发者称号。自主研发推出中国第一款高动态范围图像软件(HDRDarkroom),并在国际市场销售;搭建跨平台摄影图像处理平台Fotor,成为全球覆盖终端平台最多的图像产品,拥有1.5亿海外用户。个人获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都市十佳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奖励和荣誉。

 

  12.耿福能,男,汉族,1956年6月出生,四川越西人,博士,高级经济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建好医生医药集团,主要从事以药业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公司在中药饮片研发和生产、中药材种养殖、创面修复药物研发和生产、呼吸道感染药物研发和生产、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在国内具有显著优势。公司在凉山州布拖县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附子GAP万亩种植基地,有效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2014年、2015年公司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2.5亿元、48.5亿元。公司先后荣获省优秀民营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称号,跻身四川省大企业大集团制造业百强行列。

 

  13.高大伦,男,汉族,195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高县人,硕士,研究馆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通过创新研究院发展模式,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带到全国一流行列,成功实现中国考古“走出去”。创建全球首个虚拟考古体验馆和中国首个考古探险中心,组织开展明清手工业遗迹考古。2015年“虚拟考古体验馆”、动漫影片《考古训练营》和卡通绘本《少儿考古入门》在“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上获得一等奖3项。2016年,研究院入选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奖(金鎛奖)。个人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奖励和荣誉。

 

  14.郭建春,男,汉族,197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营山人,博士,教授,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致密气藏、页岩气藏的开发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帮助中石化在四川盆地探明1211亿方大型整装气藏。建立的超高温压裂酸化技术创造经济效益10.47亿元。主要研究成果在我国大型油气盆地得到广泛应用。个人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以及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奖励和荣誉。

 

  15.黄永,男,汉族,1961年9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博士,高级研究员,成都特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从事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成果产业化。2006年归国创办成都特普科技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2项。主持开发的太抗几丁聚糖是我国首个登记为植物诱抗剂的生物农药,也是我国唯一登记为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双效农药。太抗系列生物农药入选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计划》,覆盖我国21省市,作物使用面积超过1500万亩,经济效益超50亿元。个人先后获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四川省和成都市“顶尖创新创业团队”、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等奖励和荣誉。

 

  16.盛毅,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沐川人,硕士,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与实践,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率先提出建设天府新区建议,推动开展成渝地区建设经济区的研究,主持多个省委、省政府重大专题研究,部分报告成为我省在关键时期决策的重要参考。研究报告《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关于在天府新区科学城建立基金集聚区的建议》在天府新区直管区落地;《深圳创新改革对四川试验区建设的启示》吸纳到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决定》中。个人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17.韩华,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北京人,硕士,工程师,四川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公司主要从事航空航天大型、薄壁、复杂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是国内八大飞机主机厂、八大航空航天发动机主机厂、八大航天主机厂的A类供应商。公司拥有轻质耐高温钛合金材料制备技术等7项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10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技术68项,转化出3000多项独家供货的产品。2014年、2015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49亿元、7.9亿元,利润1.26亿元、2.2亿元。2015年,公司顺利完成资产重组并成功上市,总资产达到29.16亿元。个人先后获省“千人计划”专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

 

  18.潘晓勇,男,汉族,197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随州人,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长虹公司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领域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20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发废旧家电资源化新技术与新装备,孵化成立四川长虹格润再生资源责任有限公司,年处理能力达200万台,实现经济效益近6亿元。主持国家彩电行业智能制造专项,形成“多阶段混联离散型生产系统模式”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创造产值约1.9亿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等奖励和荣誉称号,2015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