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个300多人聊天群很“怪”:每天尽聊捡垃圾
一个由300多名成员组成的聊天群,每天讨论的内容不是工作、育儿、理财,而是去哪里捡拾垃圾、走哪条路线、哪个街道捡拾的垃圾多。这个个性十足的环保志愿者群,每周固定捡拾垃圾3-4次。他们坚持4个月下来,发现身边市民的行为有了变化。日前,成都晚报记者跟随这支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进行了一次垃圾捡拾体验。
工作日傍晚“开工” 4个月后人均捡拾垃圾量减半
8月17日,星期四,傍晚6时。吃过晚饭的彭州人张庆,准时来到位于彭州市朝阳南路上的彭州客运中心。从今年4月成立这支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开始,每一次环保志愿活动的集结地点都在这里。穿着统一的白色上衣,戴着白色帽子,当天,27位志愿者一起从彭州客运中心出发,沿着朝阳南路一路徒步向北,经由朝阳东巷、国泰西路,抵达位于牡丹西路上的彭州市政府前广场。除了统一的服装和帽子,每位志愿者手中还有一个用来捡拾沿线垃圾的金属夹子和用来装垃圾的黄色塑料袋。
“从4月成立到现在,工作日每周二、四傍晚我们在彭州市城区内捡拾垃圾,休息日就不定星期六还是星期日,由志愿者们选择一天,到彭州市境内白鹿镇、银厂沟等景区捡拾垃圾。”47岁的志愿者队孙副队长告诉记者,工作日的志愿服务整个过程耗时1个半小时左右。
傍晚6时20分从彭州客运中心出发,记者跟随志愿者队伍一路捡拾垃圾到彭州市政府广场,单边路程2公里左右,平常人正常徒步用时20-30分钟的路程,志愿者队伍走了50分钟。“一路走一路捡,既锻炼身体又保护环境,何乐而不为?”作为这支志愿者队伍的发起人之一,孙副队长告诉记者,发起成立这支志愿者队伍的初衷,是希望用自己的行为影响更多的人。“其实不少人还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觉得只要把工厂排污管理好就可以了,自己的行为不会破坏环境。”孙副队长表示,通过志愿服务,发现每一位市民的行为都直接影响着生存的环境。“我们刚开始捡拾垃圾的时候,每次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捡装满两个垃圾袋的垃圾量。但4个月过后,我们发现每次出来,一个人捡拾的垃圾量也就装满一个垃圾袋,这说明市民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
从垃圾看市民习惯 烟头最多其次是各种包装纸
傍晚7时15分,彭州市政府前的市政广场,满是前来锻炼、乘凉的市民。两岁的熊二穿着志愿者服装,虽然走路都还有点踉踉跄跄,但在妈妈和姐姐帮助下,她仍拿着夹子捡垃圾。“小妹妹,已经是第二次在广场上看到你在这儿捡垃圾了。”67岁的李大爷一边跳广场舞,一边和这位小小志愿者打招呼。“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带着孩子来参加志愿活动的家长不少。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熊二的母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坚持了4个月后,已经有很多人认识他们、鼓励他们,并且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当中,“我们这个志愿者群最开始只有20多个人,现在有300多个人。”
说到志愿者捡拾的垃圾种类,孙副队长打开手中的垃圾袋,一边分辨着其中的垃圾一边说,“垃圾种类最多的是烟头,其次是各种包装纸。垃圾光靠环卫工人清理和志愿者捡拾肯定是不够的,一定是要让大家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真正变好。”当晚8时10分,整个志愿服务活动结束,总行程近5公里,耗时1小时50分钟。
“工作日在城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因为上班的缘故,参与的志愿者为20-30人,周末到景区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有40-50人。”就在昨日,这支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到彭州市银厂沟景区,进行了又一次志愿服务;明天,这群热爱保护环境的市民,仍将出现在彭州市城区内的大街小巷,传递环境保护、共治共享的理念。
成都晚报记者 黄尚斐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