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类反贫困新奇迹(打赢脱贫攻坚战)

11.10.2017  15:10

 

  搬新房,娶新娘,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梭椤村,农民李梗家双喜临门。原先因为家穷,女朋友的父母反对将女儿嫁过来。依靠扶贫小额贷款,去年李梗养绿壳蛋鸡“”了,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又住上了新房,有情人终成眷属。

  “危旧房改造补助5000元,黄桃茶叶分红3300元,房屋出租3万元……”走进江西省井冈山市黄洋界下神山村贫困户张成德家,客厅里贴着一张《贫困户收益确认公示表》,他家去年的收益情况记得清清楚楚。脱贫档案袋里,帮扶工作记录卡、贫困户收益卡,真实记录了全家脱贫全过程。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向绝对贫困发起了总攻,很多贫困户像李梗、张成德一样脱了贫、致了富,过上有滋有味的新生活。

  5年来,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中,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最佳战绩。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这个新扶贫标准,2013至2016年,全国累计减贫5564万人,年均减贫1391万人。我国启动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已有35年,这一轮扶贫不仅减贫规模最大,而且一举扭转了新标准实施后减贫规模逐年大幅递减的趋势。

  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新奇迹,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新方案,赢得全球广泛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中国在减贫方面的骄人业绩,对全球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经济学人》撰文点赞:“中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英雄。

  上高度:把贫困人口脱贫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

  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贫明显提速提质,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5年前,我国还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抓好扶贫开发,补上短板,时不我待。

  2012年12月29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40多天,习近平同志就踏着皑皑白雪,走进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的贫困户家,访贫问苦,嘘寒问暖。

  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扶贫工作,格外牵挂贫困群众。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国内首次考察都是看扶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都要访贫问苦。在多个重要场合、重要会议、重要时点,他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遵循。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逐步构筑起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为决胜绝对贫困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打造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

  ——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打出政策组合拳,采取超常规举措,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强化脱贫攻坚投入体系,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相适应。

  ——加强脱贫攻坚动员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各方合力攻坚。

  ——构建脱贫攻坚监督体系,中央督查巡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媒体、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监督。

  ——建立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对开发工作成效开展年度考核,树立脱贫实效导向。

  高位推动,战略重视,脱贫攻坚高歌猛进,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告别穷苦日子。

  在5年前总书记到访过的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家已脱贫。住进新房,享受低保,流转了土地,打起了工。“现在一年能到手1万多块钱,生活水平高了,好着呢!”顾成虎说。

  有力度:脱贫攻坚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号召得到积极响应,脱贫攻坚成为举国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大投入,强保障。2013至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从394亿元增加到861亿元,年均增长22.7%,累计投入2822亿元。金融扶贫明显加力,其中扶贫小额信贷款免抵押、免担保,贫困群众告别贷款难。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发放3381亿元,支持了855万贫困户。

  ——大队伍,强基层。每个贫困村都派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19.5万名第一书记驻村任职,有效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不是战场,但同样有冲锋陷阵、流血牺牲。2013至2016年间,120多名共产党员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用生命铺就百姓脱贫致富路。程扶摇,江西省修水县杭口镇扶贫专干,被誉为当地精准扶贫“活字典”和“拼命三郎”,2016年6月23日,他工作到深夜,24日凌晨1点多,又紧急去双井村疏散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不幸被暴涨的洪流吞噬,年仅28岁。

  ——大合力,齐攻坚。扶贫动员体系自上而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东西部扶贫协作首次实现对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帮扶全覆盖,东部267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西部434个贫困县,携手奔小康。320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和武警部队定点帮扶3500多个贫困村。央企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百县万村”扶贫行动。2.6万家民营企业踊跃投身“万企帮万村”。

  决胜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上的各层“链条”全面转动。自上而下、社会各界都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

  大力度,大扶贫,大变化。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农民谢兴昌,5个子女5户人家5部车,一大家子过上了“做梦都笑醒的日子”。“当年那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砂石跑’的荒滩,要是没有福建亲人的帮助,咋能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江南小镇’?”谢兴昌说。

  1996年,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开启闽宁扶贫协作。时隔20年,习总书记在宁夏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推动扶贫协作继续迈向新征程。

  这期间,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扎根奉献,数以万计的闽商在宁夏创新创业,几万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山海牵手,树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共同发展的成功典范。

  “闽宁一镇,浓缩全国贫困山乡因扶贫开发而发生的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说。

  求精度:“六个精准”让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015年11月底,史上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

  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指引,东西南北中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精确到人,扶持对象精准。2014年,80多万人进村入户,基本摸清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贫困家底”,并建档立卡,建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到村到户到人。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挤出“水分”。今年2月,各地对2016年脱贫不实开展自查自纠;6月,各地完善动态管理,确保应扶尽扶。精准扶贫“靶心”更准。

  ——因贫施策,项目安排精准。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瞄准穷根,因贫施策,打造“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428个贫困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2.26万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产业扶贫风生水起;易地搬迁脱贫一批,2016年全国249万人“挪穷窝”;生态补偿脱贫一批,28万贫困人口走上护林员岗位;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人口逐步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放活管好,资金使用精准。修改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的比例,由2014年的70%提高到2016年的95%。全面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的比例,由2013年的36.3%下降到目前的7.93%。

  ——把好退出,脱贫成效精准。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明确规定退出的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对贫困退出开展考核评估检查,确保脱贫质量,倒逼扶贫工作实打实干。

  各地还坚持帮扶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有声,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产业扶贫甩穷帽。“以前种马铃薯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勉强温饱,现在给龙头企业种种薯,去年纯收入9万多元呢!”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坡底村,农民李金良一提这事就兴奋。产业扶贫让坡底村40多户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扶贫搬迁开新天。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建良村龙牙屯,揣着刚领到的钥匙,摸着洁白的墙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余振猛笑得合不拢嘴。房子更好了,“饭碗”也更多了。不远处的桑蚕场、电子厂、石场以及建筑工地,都可以打工、就业。

  “贫困死角”活起来。云南省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大寨村,曾被认为毫无希望,如今村民依靠危房改造告别了茅草房,孩子们离开过去简陋的教学点,高高兴兴地到新建的村完小上学……

  挖深度:在深化改革中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降到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我国这一比例为10.2%。

  脱贫攻坚不断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问题越发凸显,扶贫开发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不断显现。决胜绝对贫困,必须蹚过深水,打赢硬仗。

  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洛本卓乡金满村,“”在高黎贡山半山腰,全村1277人,有1011人是贫困人口。村民作才科一家六口,原先一日三餐都吃玉米糊糊,住着“千脚落地房”,木棍做柱、篱笆当墙、木板为顶。

  像金满村这样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的深度贫困村,全国还有近3万个。面对这些“贫中之贫”,各方积极行动,集中优势兵力,加力攻坚深度贫困堡垒。去年国庆前,作才科一家易地扶贫搬迁到了巴尼旅游小镇,走上旅游脱贫路。

  解决扶贫开发深层次问题,也是一场硬仗,制胜法宝就是深化改革。

  ——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不再主要考核GDP,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指挥棒”引领,贫困县凝心聚力主抓扶贫。

  ——建立脱贫攻坚考核体系。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2016年度启动正式考核,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综合评价落后的8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并对这8个省份开展脱贫攻坚巡查。考核倒逼,压实脱贫攻坚责任。

  ——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打破“撒胡椒面”和“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困局,财政涉农资金可以整合,贫困县有了自主权后,能把钱花在脱贫最需要的地方,也能让资金握指成拳,突破久攻不下的脱贫瓶颈。放活用好,扶贫资金产生更好减贫效益。

行百里者半九十。决胜绝对贫困进入倒计时,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人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持续使劲,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够如期打赢这场摆脱绝对贫困的大决战。

(记者  顾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