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对余额宝们应该警惕什么?
近日有关是否该取消余额宝的争论异常热闹。余额宝等货币基金通过互联网吸纳资金,然后以协议存款形式将资金存入银行。这些以互联网为销售渠道的货币基金,使小额资金获得超过6%的年化收益率,受到了不少中小投资者追捧。但有人指出,余额宝们抬高了最终贷款客户的成本,而这一成本最终将转嫁到企业和每个人身上;余额宝们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是典型的“金融寄生虫”,没有经过经营风险便获得暴利。
这些质疑看似有些道理。但也要看到,余额宝们的出现,促进了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事实上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此外,通过互联网聚合公众资金,向中小投资者提供相对简单和可靠的投资平台,可以更好地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更好地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
对余额宝们的部分质疑值得商榷。余额宝的出现不一定会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贷款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市场对资金的供需状况,而不是融资成本。而余额宝们吸纳的资金基本上都回到了银行体系,本质上并没有减少银行存款。资金供给给定的情况下,市场资金需求旺盛时贷款利率较高;反之利率较低。也就是说,利率高低主要取决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松紧程度,而非银行吸纳资金的成本。如果市场资金需求不旺,贷款利率下行,余额宝们的收益也会随之下降。
近年由于银行资金面偏紧,企业实际贷款年利率一直在9%左右,甚至更高,银行以7%左右的年化利率吸收余额宝们的资金仍可能有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银行贷款具有乘数效应,一些企业申请贷款后暂时未用的资金还会存放在银行,对这部分资金银行只需支付较低成本,而且还可以以更高利率贷出去。所以目前银行对余额宝们支付的成本,仍是比较理性的市场定价行为。
只要银行根据资金需求理性定价,余额宝们不会抬高贷款的实际利率。但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和银行融资成本的上升,的确会加大银行业的经营难度和风险,但这是银行自身和监管机构的职责。银行业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为风险定价的行业,这既包括对客户风险的定价,也包括对自身资金成本的合理定价。
对余额宝们我们当然也不能毫无警惕。货币基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为什么今天突然引起人们的担心和质疑?主要原因恐怕在于,一些货币基金凭借通道上的优势,吸金能力过于惊人。余额宝短短八个月吸金超过4000亿元,财富宝也紧随其后。近些年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加紧布局互联网支付系统,特别是移动支付系统,在通道上形成了巨大优势。
这些互联网企业会不会滥用自身通道优势和良好的信用?如果余额宝们聚合了过量资金,拥有了过大的谈判筹码,部分资金短缺的银行可能丧失理性定价的能力。一旦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无疑会骤然增加。此外,部分货币基金规模过大也会增加了赎回风险。一旦投资者争相赎回,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将无力应对。
互联网金融作为银行的“搅局者”出现并不可怕,它将促进银行业的变革和转型,但我们也必须防止一些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形成相对垄断的格局。
文章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