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

06.09.2015  15:46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的讲话第一句是“全国同胞们”,最末一句是“人民必胜”,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倡导民本治国: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强调“民为贵”,《尚书 五子之歌》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宋代名相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历史昭示我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融化在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

“人民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实践,体现了发展的趋向,推动了社会进步。尊重战争与和平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一致的。“人民至上”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理论和实践表明,惟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惟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惟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人民至上”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场关系世界发展方向的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原因在于发动人民,依靠人民。

立足中国,“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植根于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中华儿女,共同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不分年龄、性别、阶层、民族、党派,全民族参加抗战,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放眼世界,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

“人民至上”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成立94年来,之所能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 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福祉。

在当下率领全国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应该一如既往地把“人民至上”作为指引、评价、检验自己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昭示我们,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主体,和平与正义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敬畏人民、关爱百姓,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赢得人心,就能长期执政,进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