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自去年以来,达州市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 渠县 探索建立“乡镇廉政食堂”,狠刹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舌尖腐败,根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顽疾,进一步改进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背景探寻
——建立乡镇廉政食堂是严防“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需要。公款吃喝、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舌尖”腐败是基层“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最突出表现。它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破坏党和政府形象,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为此,中央相继出台《八项规定》、《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意见》,从严治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
在“高压态势”之下, 渠县 各地奢侈浪费之风虽有所遏制,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呈现出新的变化:有的阳奉阴违,公款吃喝由明转暗,从大酒店转移到内部食堂、茶坊、农家乐,大吃大喝由“地上”转为“地下”; 有的大规模公务宴请少了,小范围“偷吃”不断,名目繁多的迎来送往、公务接待时有发生,由此折射出部分党员干部享乐思想、奢靡之风依然根深蒂固。探索建设乡镇廉政食堂,就是呼应中央最严禁令,辐射和激发基层作风整改、作风转变正能量。
——建立乡镇廉政食堂是解决乡镇干部“住读”的需要。过去较长时间, 渠县 “乡官城居”现象较为严重,据2011年的一次调查摸底发现,全县60个乡镇120名党委书记、乡镇长全部家住县城,乡镇副职领导“城居率”超过七成,2700多名乡镇干部,1万多名乡镇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人员逾六成在县城“安家”。“乡官城居”助长了迟到、早退、“脱岗”、“走读”等不良风气,“乡镇干部像候鸟,白天农民找不到,晚上进城没法找”成为不少乡镇的共性特征。对此, 渠县 率先在达州开展了治理乡镇干部“走读”专项行动,规定全县乡镇干部包括县级部门延伸单位的干部工作日实行全员“住读”,周末和节假日实行“值带班住读”。建设乡镇廉政食堂,就是为从生活上解决“住读”干部的后顾之忧,让干部住得安心、吃得放心、干事用心。
——建立乡镇廉政食堂是破解接待困局的需要。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新形势下,乡镇工作条块更多、工作压力更大、工作接待也更密。2013年6月人民日报联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论坛问卷中心调查发现:50%的网友和59%的基层干部表示“遏制公款吃喝还需进一步落实”;29%的网友和31%的基层干部表示“落实八项规定缺乏一些具体细化标准,制度建设需要跟上”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 渠县 基层“四风”虽明显好转,但公务接待衍生的吃喝“变异”和隐形腐败,一直未能从根本上祛除。有的把“同城就餐”、私客公待等不准发生的吃喝变成符合规定的公务接待;有的将公款吃喝费用改为会议费,以招商引资为名行公款吃喝之实等。特别是机关食堂建立后,公款吃喝穿起了“隐身衣”,躲进了“青纱帐”。个别领导借机关食堂搞私人交情,编造名目相互请吃;有的借机乱发钱物,虚列开支中饱私囊,机关食堂成了“一个筐”,什么开支都往里面装。建立乡镇廉政食堂就是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防止“吃喝”之风触底反弹,让公务接待回归理性。
二、实践探索
建设乡镇廉政食堂是 渠县 立足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契合中央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大环境,破解乡镇公务接待困局,解决群众身边“吃喝”顽疾的务实创新之举,是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凝聚党心民心的必然选择。 渠县 县委、县政府将乡镇廉政食堂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工程、党建亮点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总体部署超前谋划、高位推进,从基础建设、制度构建、文化打造上进行实践探索。
(一)规范建设、精准打造
渠县 按照“因陋就简、整齐划一、简洁卫生”的原则和“硬件齐备、人员到位、制度上墙、流程清晰、台帐翔实”的要求对60个乡镇食堂进行规范化建设,建成后的廉政食堂能够满足正常的公务人员就餐和公务接待需要。
一是调研先行,摸清实情。通过电话、函调和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全县各乡镇“住读”、三公经费、办公场地等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掌握各乡镇建立廉政食堂的紧迫程度和实现能力,将乡镇廉政食堂的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统筹谋划。
二是试点推进,点面结合。为确保乡镇廉政食堂建设收到实效,通过试点开展、摸索前行、全面推广等递进式方法,实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三是各司其职,夯实基础。县纪委监察局:负责全程监督“廉政食堂”建设,指导廉政文化建设,查处运行管理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县财政局:负责财政资金保障工作,监督财经纪律执行。县审计局:负责把好廉洁审计关,抽查监督资金运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指导和监管相关制度规定执行。各乡镇党委政府:按照“三有”要求,具体负责“廉政食堂”软硬件建设。即有场地,在原有机关食堂基础上,进行改造修缮改建;有设备,配备烹调用餐的设备设施;有人员,配套建立劳务用工制度,确保依法用工、安全用工。
(二)定规立矩、制度律行
渠县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建立了《乡镇廉政食堂就餐管理制度》、《乡镇廉政食堂公务接待管理制度》、《食品采购验收制度》、《食堂管理卫生制度》、《公务接待费报销制度》、《公务接待费定期公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用好制度亮规立矩,依靠制度刚性运转。
一是规范运行,力行“三定”。 定点用餐,凡乡镇公务接待或机关工作人员用餐一律安排在廉政食堂;定员陪同,陪餐人数不超过三人或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不得一客多陪或少客多陪;定额支出,公务接待按每人每餐不超过30元标准安排。实行“同城不接待原则”,乡镇之间、乡镇和部门之间不得以任何名义相互宴请、相互招待。
二是严格管理,执行“三严”。严格接待,实行“三员分离、实名登记”,由对口接待人员填写统一制式的《公务接待呈批单》,呈主要领导批准,党政办据此开出就餐单,有效杜绝“假接待”;严格管理,实行“单独列支、限额管理”,不得与其他费用串账或并账;严格报销,实行“三单合一、定期公布”,招待费审批必须同时具备呈批单、就餐单、原始菜单三单,每季度把招待费支出总额、接待来客的批次和人数据实在党务政务公开栏公布。
三是据实公开,推行“三账”。建立三本台账,《食品采购验收登记簿》:载明采购日期、采购品名、数量、金额、采购人和验收人分别签字;《就餐登记簿》:凡就餐人员必须逐次填写,作为就餐补助的依据。《公务接待登记簿》:写明接待日期、来客人数、接待标准、接待总费用,作为接待费用报销依据。公务接待费用每季度末定期在乡镇政务公开栏公示,广泛接受监督。
四是逗硬问责,奉行“五查”。 不定期对各乡镇“廉政食堂”建设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到“五查五看“:查规章制度,看是否有章可循;查账簿与原始凭据,看运作程序和接待标准是否规范;查接待公开内容,看是否能够按规定定期公布;查访干群,看反响与呼声;查食堂,看接待环境与定点接待情况,检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部分接待财务管理不规范、审核把关不严、生活费和招待费报销凭证不符合规定、将生活费或招待费列入差旅费或办公费以及食堂建设进度缓慢、硬件设施不达标等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并对乡镇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12个单位因“三公经费”开支过大、管理不规范进行了严肃处理。
(三)文化沁润、柔性引导
渠县 借助廉政食堂平台,创新“五个”结合,打造食堂廉文化,制作书画、摄影等作品装饰上墙,增加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一是餐饮文化与廉政文化相结合。将廉政文化与餐饮文化有机结合,既美化了就餐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廉洁价值理念在文化的柔性沁润中入脑入心。如“粮田千顷日食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宿不过一床”、“一米一粒当思来之不易,一分一厘勿以微小而贪”、“好刀常磨不生锈”、“干净用餐、干净做人、干净干事”等作品,将惜物廉俭、崇俭养廉意识融于餐饮文化之中,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勤政廉政。
二是域名文化与廉政文化相结合。通过将乡镇地域名巧妙嵌入廉政文化之中,塑造更具个性化的廉政文化,引起当地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如天星镇的“一身正气立天地,两袖清风伴星月”、李渡乡的“桃李不言自成蹊,野渡无人尚慎独”、板桥乡的“民间疾苦不敢忘,板桥诗风记心上”、渠北乡的“莲花映日渠江畔,清风送绿北川边”等,不仅体现乡镇地域特色,而且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廉政文化的认可度。
三是地方文化与廉政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标志建筑、旅游文化等蕴含的廉政文化元素,寓物育廉,以物言志。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汇彩亭,挖掘出“身处百尺竿头,无私方能无畏”的处世哲理;从国家级重点文物土溪“汉阙”,挖掘出“身端形正,矗立千年”的风骨精神;从千佛乡关帝庙,挖掘出“秉赤心赤兔追风千里常怀赤帝,照青史青龙偃月一生无愧青天”的忠义品质;从李馥乡万亩油菜基地,挖掘出“凌寒冒雪几经霜,一沐春风万顷黄”的顽强意志。巧妙的将地方文化与廉政文化相结合,加深廉政文化的厚重感。
四是艺术文化与廉政文化相结合。邀请本土文艺界知名人士以廉政文化为主题,创作了“永葆本色树正气、锤炼自身强底气、履职尽责显硬气”,“淡如秋菊何妨瘦、清似莲花不染尘”,“但愿长春、不予争春”,等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并通过廉政食堂进行展示,不但尽显家乡文化底蕴,更能以健康向上、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艺术熏陶中感受廉政文化的魅力,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是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质廉政文化资源,展示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为政以德的价值理念。比如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的民本思想;“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的国之四维;“舍利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义利之道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充分发挥其教化规范作用,抵制“贪渎文化”,营造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
三、价值体现
小食堂彰显大廉政,硬作风促进大转变,新制度体现大决心。在纵向上, 渠县 从乡镇开始建立廉政食堂,逐渐向县直机关层面辐射,为公务接待改革“破冰试水”;在横向上,从整治“吃喝”开始,逐步探索解决基层“四风”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
——“舌尖”腐败得以预防。廉政食堂将公务接待最大限度地隔离于商业餐饮之外,实行阳光接待,人数、标准、审批等程序都公开,从根本上解决了餐桌上的苗头性腐败问题。2013年, 渠县 乡镇公务接待支出1336万余元,同比下降75%;2014年乡镇公务接待支出187万余元,同比下降86%;2015年1-6月乡镇公务接待支出38万余元,同比下降54%。
——“四风”问题得以遏制。 渠县 以乡镇廉政食堂为点,串点成线,紧盯关键节点、重要时段,瞄准突出问题和重点场所,形成整治“四风”问题的持续震慑力。今年以来,共查处“四风”案件105件105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36起。其中涉及 “三公经费”问题6件,侵害群众切身利益16件,行政行为不规范10件,工作作风庸懒散浮拖11件,“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37件。
——干部形象得以提升。廉政食堂的推行,解决了乡镇干部忙于接待、疲于应付的顽疾固症;改变了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的成风陋习;形成了勤俭节约、廉洁从政的良好风气。2015年上半年 渠县 完成服务群众代办事项75612件。5月,以“民情大调查”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走基层”活动,发出调查问卷20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20份,收集意见建议3621条,接受群众举报363件,解决群众困难1831件。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了党员干部的信任感和满意度。2014年, 渠县 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测评全省排名89位,较上年度上升了13个名次;2015年上半年全省排名80位,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6个名次。
——民生福祉得以改善。廉政食堂的推行,减轻了乡镇行政成本和财政负担,“瘦身”的接待经费用于解决群众难题,为基础建设、民生工程“壮体”。今年以来, 渠县 通过实施“九项民生工程”、“19件民生实事”、小农水、农村公路和扶贫开发三年攻坚等民生工程,解决2790人就业问题、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197套、农村危房改造1964户,完成农村廉租房建设120套,新批城乡低保3638人,新农合基金报账27.9万人次、1.52亿元,促进9293贫困人口脱贫;流江河生态滨江走廊主体工程竣工,渠江一桥完成维修加固恢复通行,渠江三桥加快建设;城区三大组团、3条救灾生命通道与南大梁高速、境内三个火车站、国省干道相连互通,以县城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民生福祉有效改善,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