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科博会:绵阳“融”出加速度

21.09.2016  17:09


  绵阳,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唯一国家级的科技城,我国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四川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地区。2015年,绵阳科技城实现GDP1201亿元,工业增加值773.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79.56%,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到68.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较“十二五”初实现翻番。

  一串串金色的数据,一道道亮丽的光环,折射出绵阳人在军民融合道路上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雄心壮志和铿锵步伐。

   敢字当头

  破除体制性障碍

  由四川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绵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历时两年反复酝酿,近期正式出台。这是绵阳以军民深度融合为帆,启航全面创新之路的“路线图”。

  绵阳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方案》的47条具体任务可分为五大体系: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转化体系、产业培育体系、人才集聚体系、开发合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根据绵阳科技城建设经验,五大体系瞄准的正是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破解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

  2015年以来,绵阳军民融合平台搭建动作频繁——

  成立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组建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建立四川省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

  如今,绵阳的探索已由单纯的产业合作阶段,向军地协调机制的深水区进发。从具体的项目对接,延伸到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军地双方领导“兼职对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长虹、九洲、西科大等国防军工科研单位、企业和大学的领导进入科技城建设决策层,掌握第一手信息,为双方合作共赢扫清障碍。

   携手合力

  统筹推进融合创新

  今年1月18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绵阳挂牌成立。该研究院定位为四川省高校、军工院所、驻军部队在落实军民融合战略中的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技术转移“特区”和战略研究智库,以“研究院”为核心,将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先行先试,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

  走进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孵化大楼,90后小伙王银操的笑脸绽放着信心。他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本已在成都的一家军工单位端上了铁饭碗,却毅然辞职回到家乡绵阳,参与创办了绵阳空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在农用植保和军用靶向“双用无人机”领域创新创业。他的团队有9名毕业于不同院校的大学生,除了各种优惠政策,最吸引他们的,正是绵阳日渐显露的军民融合“双溢出”创新效应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

  “所谓军民融合‘双溢出’效应,就是不少军工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开始溢出到民品领域、民营企业,发挥支撑带动作用;不少民品技术、民营企业开始‘民参军’,为大型军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主任许州总结道。王银操团队的技术指导就是绵阳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一名国防科技人员。

  绵阳科技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赵克雄介绍,现在一些大型“军转民”企业也在抓紧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产品结构由过去的单向溢出变为双向溢出、深度融合。

   双向互补

  开掘国防科技资源

  5月26日揭牌运营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是科技部授予绵阳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作为一个公益性、开放式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中心为入驻的军民融合成果提供遴选、评估、评价、再研发、交易担保等“一条龙”服务,着力破解军民融合信息不对称的难题,让全国的军民两用技术在绵阳汇集。

  在天津大学教授陈达看来,中心的建立为民营资本进入军品行业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利于军民深度融合,双向互补。“自公司入驻中心以来,线上线下平台互动让我们在寻找合作伙伴、开展成果孵化等方面更方便了。”四川美德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莉说。

  据了解,线上平台融合了“互联网+”理念,采用O2O模式,设有军民融合信息、科技、金融、载体、人才等服务功能;线下平台,可提供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公共、金融、知识产权、军民两用技术展示交易、国际军民融合等服务。

  如今,绵阳已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4种军民融合模式,催生出长虹、九洲、利尔化学等一大批军民融合代表企业。六合锻造股份公司、岷山机电、永贵科技公司等20余家民品企业成功实现“民企参军”。去年,绵阳科技城新增军民融合企业102家,总数达到363家,产业覆盖电子信息、航空发动机、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等300多个专业领域,实现军民融合销售收入1550亿元,同比增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