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建言: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贫工作重点应由过去单纯重物质资本开发建设转向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问题,重视人口素质问题,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目前全国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12.9万个贫困村,8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范围广,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问题程度深。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做好扶贫攻坚战,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实现专项资金的倍增机制,为实现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特困区域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针对现行新村建设、通村公路、移民搬迁、沼气、水利等项目,要大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并构建扶贫补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建立社会扶贫服务平台,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构建专项扶贫、惠农政策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模式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的新格局。
鼓励贫困地区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大力推进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劳务经济等为主的产业扶贫,形成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前提下,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先向贫困地区引导;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要。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
扶贫工作重点应由过去单纯重物质资本开发建设转向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问题,重视人口素质问题,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完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机制,鼓励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推广“生育、教育、就业”三大扶贫工程,落实孕前检查、产前照料、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全覆盖,通过优生优育从生命的起点阻止贫穷的“代际传递”;逐步提升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水平,重视农村儿童的素质培养;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进优秀职业教育教师,为“双师型”教师、与紧缺专业或主干专业课对口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等开辟“绿色通道”。
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的原则,丰富扶贫手段,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移民扶贫工程与城镇化相结合,保障贫困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于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通过生态移民扶贫和异地扶贫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对于具备产业发展潜力的地区,根据贫困农户缺失的技术、资金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于生态环境较好、资源丰富的地区,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待遇,提高工资水平,适当增加津补贴,使他们安心在贫困地区扎根,与当地群众一起攻坚克难、脱贫致富。要加大中央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各县市乡镇债务负担,取消中央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县市基层政府资金配套,让贫困地区“轻装”上阵。
(作者为民建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