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四川动能转换转出加速度
3月6日,共商国是的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之中。关注国内外大事的《人民日报》除了浓墨重彩报道两会新闻之外,还在区域经济版头条位置,图文并茂地刊发了一条3000字长文,关注四川的一件大事。
天府新区建设中的四川博览城。(资料图片)
2月10日,总投资90.53亿美元的格芯12英寸晶圆项目在成都奠基。这是西南地区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四川省集成电路产业实力将增强。
同一天,四川首家省级综合性金融控股平台四川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四川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新年一开年,四川动作连连,发展新动能汇聚。
近年来,四川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坚持“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16年GDP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其中新投产和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贡献近50%,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52%。
四川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正发生积极变化。
转型升级
新旧产业齐驱动
不久前,绵阳麦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接到成立以来单笔金额最大的订单——与热泵出口企业芬尼克兹的供应商签订5000万元石墨烯水性超疏水功能涂料订单。“石墨烯应用打开,为公司敲开新的发展之门。”公司副总经理杨光如是说。
石墨烯正是四川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四川分层次、分批次进行梯次培养,在工业领域形成七大传统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去年,七大传统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破3万亿元,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6900亿元,增加值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成为产业队伍中耀眼的“新势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运行室副主任江飞涛评价,与时俱进调整产业战略,既符合当前国内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特征,又符合四川新旧动能接续,换挡不失速的内在需求。
工业在结构上做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传统产业加速改造提升。
去: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十二五”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降至28.5%。
改:制定七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方案,实施技改投资“倍增”计划,以“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向产业中高端迈进。
提:实施质量对标提升行动,发布14种产品先进指标体系,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3个,居中西部第一。
服务业也量质齐升。2016年,四川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5%,占GDP比重较2012年提高6.1个百分点;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占比超过40%。
创新驱动
军民融合添动力
“一个交易平台,点燃技术和资本联姻的热情。”去年11月,绵阳市初步确定首批238家企业获得军民融合企业的“身份证”。
四川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列为“一号工程”,以成都、德阳、绵阳为核心区域,编制实施综合改革等9张清单,总结了60多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按照中央部署,军民融合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鲜明的任务。锁定这个最鲜明的任务,四川强势推进,成立了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与国家国防科工局签署首个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12家中央军工企业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央军工企业共建核动力、核燃料、航空整机等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设立100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去年,全省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2870亿元,同比增长7.9%。
更多探索还在进行。
西南交通大学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探索与试验,首次明确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一年多时间,已催生7家高科技公司,比前三年总和还多。
制定《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推进方案》,实施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16条,稳妥推进42家科研院所开展改革试点。设立2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200亿元,带动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800项,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2万亿元。
去年,全省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550亿元,居西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6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川经济发展动能加速切换。
低碳循环
发展模式更绿色
前不久,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传来消息,公司投入4亿元左右的高炉渣提钛技术有望今年建生产线。该技术可从钢铁生产的废渣中提取二氧化钛。“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同时,增加二氧化钛这一产品,增加了企业收益。”攀钢有关负责人说。
这样的绿色低碳发展在四川工业领域并不少见。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同比分别下降8%和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2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占据GDP半壁江山的工业要绿色发展,依托资源禀赋推动清洁能源使用更是必要。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去年装机容量已突破7000万千瓦。将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四川经济的绿色发展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稳步推进“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2016年,四川完成电能替代电量43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超过43%。
在农业、旅游业等领域,四川也做足了绿色、低碳、循环的文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累计建成现代农业重点县15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113个、现代林业重点县87个。
四川藏区、彝区全域大力发展旅游,旅游业已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2016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7706亿元,增长24.1%,力争2020年突破1.2万亿元。
四川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河长制”全面推行,并大力实施工业污染物减排等五大工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四川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向国际
开放合作拓空间
1月4日凌晨,青白江成都铁路口岸,一列满载电子产品的蓉欧快铁等候发车。今年,每天至少有一班列车从这里出发前往波兰罗兹。
2016年,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开行数量超过450列,居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首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机起降31.9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603.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1.2万吨,年内新开10条国际航线和8条国内航线,航线总数270条,通航城市达209个。
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后,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构筑起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
四川不沿边、不靠海,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必须有更高视野、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配置,拓展转型升级发展新空间。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
近3年四川实际引进国内省外资金2.75万亿元,居西部首位;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321家,居中西部第一。
向开放发展要活力,深化产能合作。四川加快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四川优势产业拓展境外合作。同时,加快推进国际产能“111工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行动等。
向开放发展要活力,参与、提供全球重要活动大舞台。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开放的中国:看四川·看世界”全球推介活动……这些活动,让四川的开放水平大大升级。
向开放发展要活力,增强制度改革优势。去年8月底,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相关方案公布在即,159项改革试点任务将细化落实。深化简政放权,省级行政许可精简至281项,是全国最少省份之一,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精简幅度达80%。
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加速转换,四川向转型发展的新境界迈进。(董世梅 陈 岩)
责任编辑:郑玮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