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可兑换不必走完全自由兑换之路

26.06.2014  17:17

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现任中国金融学会执行副会长任志刚在新书《居安思危》中指出,人民币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系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从区别人民币的兑换性安排、人民币汇率与利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三个互相关联的角度进行分析。

他指出,在衡量过全无约束的自由兑换对货币及金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后,中国应争取人民币可兑换而非自由兑换。换言之,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界定的所有国际经常账及资本账项目所需,人民币是可兑换的,但要设立申请及审批机制、视乎情况施加合适条件及呈交资料以作监察,并行使保留权在条件未获达成的情况下取消兑换,以及对违反相关规则及规例作出适当的制裁。

他认为实行审慎的风险管理有其必要,因为可确保外汇市场上涉及人民币兑换的活动尽可能反映经济基本因素,而不会损害货币及金融稳定性。

依赖在外汇市场自由兑换以准确地发现本地货币兑外币的价格并不安全可靠:因为超过95%的外汇市场活动反映投机性,有时甚至是一些狙击性买卖,这些活动往往导致汇率大幅波动,损害货币及金融稳定,并不利于准确的价格发现,帮助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

我们注意到,经合组织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赞同应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管理,欧洲美元市场更是在1960-1970年代美国限制美元跨境流动中形成的,人民币国际化也不应该对资本流动和货币兑换不予以管理,而这正是中国古人中庸思想的智慧,不走极端。

                                                                                          四川日报网记者 张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