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3%左右的贬值压力一次性释放

13.08.2015  17:18

      受中国央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出现较大幅度下调,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普遍关注。8月13日上午10:30,中国人民银行举行媒体吹风会,回应各方关切,新华网独家直播。

        吹风会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邵伏军主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张晓慧表示,自从8月11号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偏差校正已经基本完成。她同时指出,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阶段,使人民币按照更加市场化的规律运行。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张晓慧] 媒体朋友,上午好。感谢大家关心中国的金融事业,感谢大家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

      8月11日,关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的声明发布以来,我们注意到,各路媒体、市场参与者、经济学家大多对此次调整予以充分肯定,很多人认为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认为此举不仅是中国人民银行致力于使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的决心,而且实实在在的提升了市场化程度和汇率弹性,更与我国改革开放形成了自洽。

        很多人认为此举将推动人民币汇率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当然,市场也有不同的声音,主要集中在这项调整短期内是不是会引发人民币进入明显的贬值通道,加剧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风险,并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总之,积极的评价、质疑的声音,都有不少粉丝。当然,相信媒体朋友们最希望听到的还是来自央行自己的声音,所以下面我想先从两个方面给大家就一些主要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个方面是这次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的背景。2005年汇改以来,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的幅度比较大,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师的普遍估计,这种既与国内因素有关,也与国际因素有关的偏差大约累积了3%左右。这种误差不可能长期持续,继续通过增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加以调整,以免失衡过度累积。

        但是媒体朋友们的问题肯定是为什么选择当前这样一个时间窗口来推这项举措。从国内看,应该说这和近日公布的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的意外跳升是有关系的,7月份是普遍货币增长的传统小月,但是今年7月份M2比6月份跳升了1.5个百分点,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了1.61万亿。

        坦白说,市场对公布数据的解读认为这和货币政策、和银行体系为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所采取的一些临时性措施有一定的关系。一段时间流动性的宽松促进了货币信贷的偏快增长,从而影响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从国际来看,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更为坚挺,与美联储将收紧政策的预期有一定关系。

      部分预期认为,美联储将在今年年内加息,这导致美元总体走强,欧元和日元趋弱,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大宗商品生产国的货币出现贬值,我国由于货币贸易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2014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0.28%和9.54%,所以从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平稳的角度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有一定的贬值要求。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都会在人民币市场汇率当中反映出来。

      8月11号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阶段,使人民币按照更加市场化的规律运行。

文章来源:新华网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