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涵养人才“源头活水”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9日电 (顾荣颜)近年来,罗江区秉持“乡村振兴,人才先兴”的发展理念,完善乡村人才引聚培养机制,形成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涵养人才“源头活水”。
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2763人,较“十三五”期间同比增长92.4%,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等创新创业人才突破千人大关,刘复东、陈德前等一大批“田秀才”破土而出,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推进更加扎实有力。
畅通人才下沉基层通道,确保“缺什么、补什么”。坚持以需为要、靶向聚才,用事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发展。一是坚持政策引领。制定出台“汇智罗江”“基层人才十条”等多项重磅政策,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对到基层服务的专家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补贴,同步提供安居住房、人才绿卡等政策支持,累计引导108名高层次人才下沉基层一线,推动优质人才、技术资源向乡村有序流动。二是实施定制引才。创新实施“特设岗位”制度,聚焦基层教育、卫生人才紧缺现状,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预留专属岗位,不受当年用编计划限制,助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70余名,有效解决基层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三是推行合作聚才。树立“发展引人”的理念,深入实施“能人在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搭建罗江籍在外人才联络站,定期推送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引导有资源、有技术、有想法的人才盘活闲置农房和农地资源,通过“村组搭台子、农民出房子、市民凑份子、公司搭梯子、打伙挣票子”的“五子”合作模式,吸引各类资本超2亿元,有效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乡村集聚人才、人才奔赴乡村的良性循环。
推进人才队伍分类培养,确保“能成长,能拔尖”。坚持“以育为先”,实施提能工程,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扩大人才存量。一是育好带头人。建立“岗位责任清单化、教育培训精准化、管理考核规范化”的村后备干部管理体系和“1+7+N”专职工作者培训体系,通过选派、回引和调训,储备懂经营、会管理、能力强的后备干部330余人,有效提升“头雁”队伍综合素质。二是育好新农人。在全市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乡村人才振兴学院等15个教学阵地,邀请中国农科院彭良志教授等20余名专家组建“农业技术服务团”,通过“菜单式”“应用式”“小班制”教学模式,向1000余名新农人推广新品种5个、新技术8个,做大做强乡村人才振兴“基本盘”。三是育好创业人。紧扣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积极发挥龙头农业企业、农联等辐射帮带作用,在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社工保育等重点领域创新开展项目制培训,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创业补贴、经营指导和技术示范等20余项服务保障,累计扶持创业项目200余个,兑现补贴56万元,助力28户新型经营主体成功创业,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式人才孵化体系。
加强人才引领发展驱动,确保“有活力,有动力”。牢固树立“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汇智罗江”行动,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一是带动经济发展。依托与高校合作协议,创新实施“三专融合”发展模式,暨推动专家技术帮扶、专项科学研究与专业合作社配对互促,推动专合社集成科学试验、技术示范、市场拓展等多项功能,助推“罗江福橘”“贵妃枣”等特色产品成功获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实现技术转化、品牌推广,有效提升集体经济自身“造血活血”机能。二是带动园区建设。结合区域规划调整,集中人才、技术资源大力建设“种子芯谷”现代种业园区,选拔10名“明政策、懂技术、爱农村”的行业骨干担任制种经理人,协助园区开展信息搜集、平台建设、合作对接等工作,今年以来,已推动2万亩现代化有机柑橘基地建设、7000亩油菜制种协议签约落地,助力园区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三是带动文旅发展。采取“岗编分离”模式聘请10名乡村规划师,编制完成1264个新村聚居点划定,打造出万佛民俗村、金山大井村等特色村落,持续举办“民俗文艺展演”“农民诗歌节”等各类文化活动,涌现出“云峰诗社”等优秀文旅人才团队,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