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人才强校】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董发勤作学校人才工作主题报告(全文)

11.07.2022  19:05

2022年7月11日,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分析面向“双一流”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学校人才工作发展形势、战略愿景、目标任务、方法路径,优化制度设计,部署关键招数和创新举措。会上,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董发勤以“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 深入实施龙山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题作学校人才工作主题报告。


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  深入实施龙山人才强校战略

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年7月11日)

董发勤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西南科技大学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具有卓越追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为达成这个目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总结学校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取得的成绩,谋划新时期学校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推动以学科为龙头的人才支持计划及配套政策实施,优化人才发展机制,以人才工作带动师资队伍结构性改善;促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协调发展、提质增效,加快建设支撑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人才高地。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会作报告。

一、以人为本、多措并举,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学校实施“龙山人才计划”系列措施,围绕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政策供给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平台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持续优化、人才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一)结构优化,教师队伍质量明显提高。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40人,比2017年净增220人,增长11.5%;正高级职称342人,副高级职称635人;现有博士学位教师983人,比2017年净增370人,增长60.3%,教师中博士占比逐年提高。

(二)引育并举,高层次人才梯队逐步形成。 坚持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育,“双轮驱动”龙山人才强校计划实施。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和团队不断涌现,现有国家、省级人才200余人次。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不断实现新突破,近5年新增国家“四青人才”4人、省部级人才118人次,新增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一支以国家级人才为核心,省部级人才为骨干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逐步形成。柔性引进8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水平专家担任学术院长,指导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三)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涌现出了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学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批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批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4人获批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

(四)整体提升,人才学术科研成绩突出。 学校各类人才在学术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学校先后获批两个博士点和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220项。学校首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专项资助。

老师们、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凝结艰辛。学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坚决贯彻中央、省委人才工作决策部署的成果,是学校党委领航人才工作的硕果,是学校因时因势、解放思想谋新思路、创新机制出新举措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更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和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各部门、广大教职工为人才工作付出的智慧、心血和不懈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建设“双一流”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中,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短板:一是学科急需领军人才严重匮乏、青年拔尖人才奇缺、后备人才培养不够;二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博士学位教师仍然不多;三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爱才、惜才、用才、容才的氛围还不浓厚;四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区位和学科实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人才队伍稳定压力处于高位。

二、聚焦关键、明确方向,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新要求

新时代赋予高等学校新使命,需要学校展现新作为!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指引,牢牢把握学校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机遇,积极适应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新要求,明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要深刻领会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指南,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人才工作的关键和要害,深刻阐明了释放我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适应四川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紧扣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平台和我省优质科研资源,引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与团队,加快集聚更多战略性、引领性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区域布局。要以“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深化拓展省校(院、企)战略合作,构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学者和名校毕业生等人才梯次招引体系。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揭榜挂帅”“赛马”制度。

(二)要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和区域发展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绵阳创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等,既为学校发展带来战略机遇,也对学校各项工作尤其是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我们要扎根绵阳、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放眼全国和世界,将学校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服务高等教育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重大成果产出,努力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以“两加快一突破”统筹推进新时代人才队伍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三)要清晰确定新时代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新时期,学校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人才队伍规模适当扩大,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珠峰、高峰学科入选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2人,引进(或柔性引进)院士等领军人才1-2人;珠峰、高峰、高原和强基学科增加“四青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6人;筑基学科和成长学科形成一批由稳定学科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科人才队伍;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增加100人左右。

三、激发活力、协同联动,不断深化新时代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改革

在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持续深入实施“龙山人才强校”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创新举措,增加政策供给和资金投入,以非均衡差异化的方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尽快突破人才队伍建设的难点重点和堵点,满足学校发展特别是学科建设需要。

(一)久久为功,深入实施龙山人才引进计划

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发挥国家、省、市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克服区位劣势,持续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充分发挥成都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人才特区”引才聚才功能。柔性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储备一批高素质青年优秀人才。统筹引进与培育,从学科方向、基本条件、履职考核等方面推进人才引育有机衔接。

(二)高端引领,实施龙山创新复合人才支持计划

坚持高端人才培育驱动人才队伍全面发展,以培育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为目标,逐步建立以优秀青年为主要代表的,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复合人才培育和支持体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复合人才,解决人才队伍建设瓶颈问题。

(三)聚焦前沿,实施“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以珠峰、高峰学科为方向,以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平台)等为依托,优化学科和平台人才配置,重点支持组建一批学科团队,探索学科“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引才聚才机制,赋予团队一定自主管理和资源调配权。着力形成引育一个人才、荟聚一个团队、带动一个学科的正向循环,打造学科建设生力军。

(四)多点蓄力,实施高水平师资储备计划

实施紧缺师资博士培养计划,每年遴选20名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较强的在读博士,为培养单位和博士提供一定支持,鼓励博士学成后到校工作。修订教师学历学位提升管理办法,支持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和紧缺学科博士学位。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提高博士后待遇,将师资博士后规模提升到30-50人/年,为珠峰、高峰学科储备师资。

(五)内引外送,提高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

积极拓展海外引才渠道,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海外友好大学、科研机构、校友及中介组织等,大力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海外留学人才和外籍人才,健全外籍人才管理制度。支持人才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进修,参与研究项目、产出创新成果,鼓励人才在国(境)外学术机构任职,获取学术荣誉。

(六)聚合四方,探索科教产城融合人才共享

依托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促进学校创新人才和在绵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互动、共享,探索人才双下标、多下标,加强成果转化,培育一批产业/行业卓越人才,评选“科教先锋团队”“产教示范团队”15-20个。发挥学校人才集中优势,促进各类人才深度参与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建设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和绵阳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贡献智慧和力量。深化学校董事会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董事会制度3.0版升级,融入共建绵阳“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和C20高校联盟,全面多维促进人才共享共用,推进科教产城深度融合。

四、优化环境,完善具有西南科大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

以建成区域人才高地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破除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好氛围”,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揭榜挂帅抓重点,健全优秀人才作用发挥机制

积极推进揭榜挂帅制度,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重点任务和工作细化为揭榜清单、任务清单,鼓励优秀教师积极承担学校发展急需的重大任务、重点工作,学校在条件保障和绩效分配中予以量化倾斜。开展学校年度五大重大成果评选活动,让知识体现价值,让创新获得尊重。

(二)统筹协调抓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保障机制

围绕人才事业发展的成长空间、生活需求、保障服务等,实施支持人才发展的十条措施,破除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畅通人才职业发展赛道,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完善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人才建设使用部门主体实施、管理服务部门协同配合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人才工作奖惩机制,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根据人才成长状况动态调整研究生招生指标、办公实验用房、学科平台等资源配置。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增加经费3000万元。统筹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协调发展,强化人才“归队”建设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服务人员职业发展机制。

(三)固本强基抓系统,持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坚持“破五唯”,把师德师风放在人才评价的首位,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疗休养等制度,加快推进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探索设立人才学术基金,持续改善人才成长生态环境。以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为人才“引航”,以公正灵活的制度环境为人才“松绑”,以爱才惜才的人文环境为人才“鼓劲”,以包容和谐的工作环境为人才“赋能”,努力做到引育人才时扬长补短、使用人才时扬长避短、保护人才时扬长容短。

同志们,“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中华民族具有尊重人才的悠久传统,建校70周年的西南科大,同样拥有珍视人才的优良基因,面向“双一流”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愿景,学校更加求贤若渴。让我们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以昂扬奋斗的姿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重大成果产出,以努力实现一流学科突破为核心目标,开启新时代西南科大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