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赵勇:让人才落地生根

09.12.2013  15:32

作为超导与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今年53岁的赵勇教授,自2003年引进到交大以来,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谈起超导中心的变化,他如数家珍。

超导与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心不大,科研教学队伍前后加起来,也不过23人。它很年轻,创建于2003年。别看超导中心年轻、人少,成果却不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2.6%,参与了国家基础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以及重大科学工程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973”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两千万元。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2项,已获得专利授权58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50余篇,多篇论文引起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关注并作专题报道。

从最初的小小实验室发展至今,超导与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下设4个二级机构,拥有1500平方米实验用房和46个实验操作台面、一流的实验设备的机构。

谈到超导巨变,赵勇教授认为这应当归功于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大力实施,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的关怀和大力支持。

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刻不容缓

谈到人才强校主战略,赵勇教授认为人才是学校发展根本,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刻不容缓。当前,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越来越白热化,许多国家和高校竭尽所能,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细致调查、层层筛选,不断加大高端人才的选拔力度,不拘一格地选拔、任用人才。

赵勇教授在澳大利亚生活了20余年,对此感受尤其深刻。他说: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就瞄准全球一流人才,面向全世界招聘“校长基金博士后”,当时的招聘广告就刊登在世界一流的学术杂志《自然》、《科学》上。那一次全球申请应聘的有162位,最终录取了6位。仅仅为了招收博士后,新南威尔大学不惜血本,花大价钱、耗费精力于此,其对人才的重视可见一斑。

为了吸引人才,许多高校想尽了办法。奥斯威尔大学物理学院缺少一位学术带头人,校长了解到该院一位优秀博士生毕业,在剑桥大学任职,被聘为高级讲师,其学术潜力无限后,立即着手从剑桥大学挖人。最终,这位博士生带着剑桥的实验设备,来到物理学院,有力地顶起了一片天,推动了相应的学术研究。

如果说西方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是单打独斗的话,那么国家与国家间的人才抢夺战则是集体对垒、联合作战。许多国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招揽一流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的竞争实力。早在1992年澳大利亚就制定人才发展战略,设立博士后研究员、高级研究员等级别,面向全世界招聘优秀人才。2000年,为吸引、留住杰出的学科领军人物,又在世界范围内推出联邦研究员,设立科学教授,通过国家拨款、学校自筹、公司捐赠等多种渠道,大幅提高入选人员的待遇,并在办公条件、试验设施、实验用房等创造条件,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与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相比,我国推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计划、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无疑是与国际接轨、加大力度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和国际化人才、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力措施。而学校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如果不是学校重视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身为引进人才的赵勇或许就难以走进西南交大、融入西南交大。

铆足干劲揽人才

作为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赵勇教授自2003年被引进到西南交通大学以来,已经成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学校首席教授。回顾十年来的成长历程,赵勇觉得自己很幸运,感慨多多。

他认为,如果学校没有宽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或许自己就难以被引进过来。如果学校不是持续地关注和支持人才,而只是简单地投入,那么自己就不会感受到身为交大人的主人翁荣誉感,就不会有浓厚的工作氛围,就谈不上乐于奉献、科研创新。在赵勇教授眼中,学校不仅支持他搞科研,还邀请他参与国家轨道交通实验室的申报,从初稿、几易其稿到终稿,他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关爱,无形中更深地融入其中。赵勇教授是学物理出身,来到学校后,他根据学校学术研究特点,迅速调整了方向,偏向材料,作超导材料以及超导应用的前沿研究,并积极参与相关联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他建立了高温超导材料电、磁、热动力学的耦合理论;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的涂层导体缓冲层材料和外延薄膜生长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美、日在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缓冲层材料方面技术垄断的局面。

作为学科带头人,赵勇不仅是被引进的人才,同时也是不断引进人才的人。什么是人才?在他看来,人才具有三大特性。一是有时效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生理年龄往往与学术年龄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无疑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二是人才具有实力性。学术基础薄弱的、主流新兴学科,更亟待有实力的优秀人才来开拓。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基金评委,赵勇教授数年来翻阅过若干申请书,每年都不一样,档次也在不断提高。以前申请人成果往往有2-3篇重要论文,现在申请人多的则有10来篇。三是人才具有学科性。人才从事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各有不同,其创新点也就不同,成长规律自然不一样。从事理论研究的,非常年轻就可成名,但应用研究的则靠丰富经验来积累,成名往往要滞后一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方向,其人才成长规律不一样,因而关注优秀人才,就需要量体裁衣,量身打造。

国外高校和科研体制与国内不同,除固定教职岗位外,往往招聘教职人员若干,其获得的科研基金70%用于招聘人才,30%用于实验运转,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都予以关注,教授从中起引领带头作用。赵勇教授曾在日本国际超导中心工作两年。作为一家研究单位,日本国际超导中心,采用的招聘手段与高校并不一样,它针对项目需要来寻觅人才。该中心有一台特别设计装备——低温隧道显微镜,造价高昂,曾急需一位专业人才来研究。为了寻找理想中的优秀人才,日本国际超导中心煞费苦心,从学科领域筛选、权威人士推荐、官方渠道举荐、私人关系引荐等等,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在全世界去寻找合适人选。他们所做的人才工作细腻、细致。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赵勇教授眼中,就是要有眼光,要高瞻远瞩、从长计议,深入了解优秀人才所长,广纳天下英才。同时,要有对科研事业的公允之心,不能夹杂个人私利;要能持续不断地关注人才的成长,为他们发挥所长搭建平台,激发其科研激情和后劲。

让人才落地生根

赵勇教授认为,引进人才要融入学校、发挥才能,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土壤,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团队,才能落地生根,富有创新和活力。仅凭一人的智慧,纵使再有思想、再有观察力,下再大的苦功,也仅有两只手、一双眼,终究是有限的。科研团队则不一样,团队成员们的独到见解可以相互弥补,彼此间的学识短板可以最小化,在学术研究领域里可以较快地出成果。

“科研团队就像一个足球队,每个人都有一定分工,这种分工不靠摊派,而是靠自己根据团队需要进行调整。”赵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学校里一个非常年轻的部门,十年来,超导与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心引进了众多人才,包括蒲明华、江奇、陈永亮、邓水全,郭春生、赵立峰等突出的科技人才。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科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其学科交融性、多样性丰富,这对人才和团队本身发展非常有益。事实上,超导中心通过人才引进,迅速扩大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从最初的材料运用方向,扩充至热核聚变、太阳能电池、超导磁体其他应用等4个方向,涉及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每个不同方向,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研究重点的科研团队。每个团队带头人,都能独当一面:不仅能做自己的专业研究,而且能够在交叉研究中充分发挥才能,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深深地扎根于团队之中。

科研团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新,创新如何而来?“这好比撸草打兔子。一个人的研究必须有一条主线,但不应该太狭窄,否则研究工作容易走入死胡同。研究方向要有一定宽度,要有延伸、拓展,这就像草地。唯有基本功深切而扎实,才能够把刀磨利,不断地撸草。而学术前沿一旦出现新亮点,就要能逮得住,出新成果。”赵勇教授认真地说,“撸草打兔子,既是对人才基本功的检验,也是对其原创能力、创新能力的考验。”

在他的引导下,超导中心紧跟学术前沿、学术热点,出现了一批研究新材料、新成果:建立了纳米尺度磁通钉扎的理论模型,阐明了高温超导氧化物晶界对载流能力影响的机制,开发出修复晶界、提高高温超导体整体性能的技术;建立了高温超导材料电、磁、热动力学的耦合理论;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的涂层导体缓冲层材料和外延薄膜生长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美、日在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缓冲层材料方面技术垄断的局面。

这其中载入超导中心史册的,是铁基超导体的研究。2009年正攻读博士学位的陈永亮撰写的论文“Ir Doping-Induced Superconductivity in the SmFeAsO System (doi: 10.1021/ja901065p)”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该论文报导了一类新的铁基超导体材料的发现,这成为继日本、中国科学院之后对铁基超导体特征的又一重大发现,为铁基超导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

申请项目,建设平台,完成项目,与指导研究生、培养人才队伍是一脉相承的。展望未来,赵勇教授对超导中心没有研究生自主招生权,深感苦恼。十年来,超导中心教授副教授数量翻番,但招收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却没能有相应的改善。目前,该中心通过其他学院招收研究生,不仅数量不能保证,质量也保证不了,如果长期发展下去,有可能成为团队发展的瓶颈。“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这不仅是对引进人才的浪费,也是对学校资源的一种浪费。最近,研究生院了解到超导中心面临的困难,正在花大力气解决,赵勇教授对此充满期待,再次感受到西南交大求真务实的踏实作风在实现人才强校战略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人物介绍

赵勇,超导与新能源中心主任,材料先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首批外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1988年获中国科技大学超导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高温超导博士。1990-2003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任校长基金博士后、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教授研究员,并从1994年起担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超导研究召集人。2000-2002年间,应邀担任国际超导技术中心(日本)访问科学家(工业研究员)。自1997年起,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赵勇教授长期从事高温超导物理、超导材料以及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的研究。在高温超导体的材料制备、纳米尺度磁通钉扎机理、涂层导体全化学制备、铁基超导材料、超导磁浮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30多次获邀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担任会议主席或分会主席。迄今为止,赵勇教授已主持十多项国家(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近十项国际合作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0余篇,获得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发明专利共60余项,获得中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的科技奖共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