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朱旻昊:不拘一格求贤才

05.12.2013  11:06

“1986年,我来到交大求学,至今已近三十年光景。数十载寒来暑往,我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土生土长的交大人,朱旻昊教授对母校“人才强校”主战略甚为赞同,“‘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对于高校而言,还有比人才更重要的吗?只要‘兵强马壮’,各项工作自然水到渠成;人才匮乏、一盘散沙,再宏伟的蓝图也难免成为空谈。”

“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以强校、荣校之赤心,朱旻昊直言,学校地处西部,和沿海高校相比,在引进人才上声誉没有优势,尤其地处四川更处于地域劣势。他认为,此种情况下,只有采用非常规手段,不拘一格,广纳贤才,才能把“人才强校”战略落到实处。对于引进高水平人才,朱旻昊建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优先保证其住房、办公用房,“安居才能乐业”。朱旻昊表示,“‘一刀切’乃用人之大忌”,超常规手段同样体现在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引进人才量体裁衣,让各级、各类人才感受学校的深情关怀。针对教师职称评定政策,他提议,充分考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不同特点,既“顶天”(基础学科)又“立地(应用学科)”。对于应用学科教师所完成的大型横向项目,获得的发明专利等等,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认可,注重论文发表的评价体系虽然可以强化基础研究,但也可能矫枉过正。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谈及本土人才培育,朱旻昊强调,打造一流的师资团队,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尤为重要。他说:“导师的前瞻性引导对于培养研究生和团队人员的创新能力影响深远,而导师或团队带头人就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可事半功倍,起着关键作用。”

自1993年留校任教后,朱旻昊问计耕耘,著作等身,仅用八年时间就破格晋升教授。问及优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笑言:“‘良禽择木而栖’,环境对人的成长而言太重要了。很庆幸在交大求学、工作,感谢母校和团队给予的一切。”他表示,自身素质固然重要,导师以及所处环境更为关键。只有融入团队,与优秀同行,才能更快地成长;在当今社会,单打独斗往往难以取得大的成绩。“对于引进的知名专家、教授,学校可专门为其组建团队;对于博士毕业生层面的青年人才,则要求他们尽快融入团队。”朱旻昊强调,“人才不仅体现在论文发表数量上,既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又能独当一面的才是高等学府真正需要的。”谈及如何做好科研,朱旻昊表示,科研工作者各有所长,但有些素质却是共通的,如: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结构;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只有站在学科前沿,才有可能出高水平成果;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学术氛围、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为保障条件;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加以支撑……

“只要我们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采用超常规手段“引才”、“育才”、“逼才”,不求一时之功,不争一己之名,明日之交大,何愁不是飞扬理想的疆域、超越功利的圣地?”面对未来,朱旻昊信心满怀,“‘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常青’的交大梦又何愁不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人物简介:

朱旻昊,1968年生,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装备部部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负责的“高速轮轨系统理论及技术”团队2011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1990年西南交大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西南交大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西南交大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摩擦学和表面工程研究。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和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3)。已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检索85篇,EI检索180余篇;主攻微动摩擦学方向的研究,近5年有关微动的SCI论文已排名国际第一;获发明专利14项;在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