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主战略】庞烈鑫:浅谈学科建设视角下的人才强校主战略

10.11.2014  10:21

 

学科是高校进行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学术交流等建设活动的基本载体,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所以强校的根本在于强学科,而强学科的核心在于围绕学科建设要素的各种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学科建设需要什么人才,这些人才如何围绕学科建设发挥作用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

1.关于对人才的认识

人才”一词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诗经·小雅》中有“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其意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采的人中精华。这是“人才” 一词的首次出现。《辞源》对人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才学的人”,台湾三民书局《大辞典》的释义是“有才华学识的人”,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由此可见,对于“人才”的解释虽各不相同,但都认为人才是有别于普通的劳动力或“人力”的。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较为贴切的英文词汇能与“人才”完美匹配。在英语中,有human capital(中文译为“人力资本”)、human resources(中文译为“人力资源”)、talent (中文译为“天才”)、genius(中文译为“天才”)等词汇与我国的“人才”有相似之处。但这几个英语词汇与中文的“人才”都不尽相同,human capital和human resources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当然这些劳动者包括“人才”在内,但是更多的却是普通的劳动者,而“人才”应是这些普通劳动者中的佼佼者。talent和genius都侧重有天赋的人。“天才”和“人才”在中文中是两个概念,天才极为罕见,尤其强调要有先天的禀赋,但是人才在人群中的比率却比天才高得多。可见中文的“人才”内涵是比这些英文词汇中的任何一个都要丰富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科学人才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人人都可以成才。从科学人才观看来,人才就是具有良好的素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合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上工作,以其创造性劳动在此领域、行业和岗位上为社会发展或人类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人。正如王鹏在《用人之道》中说:“人才,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在有学历、文凭的人员中有,在无学历、无文凭的人员中也有。只要知识丰富,本领高强,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者,皆可成为人才。

2.关于学科建设需要的人才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凝练、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术人文环境建设等七个方面。对应于学科建设的内容,需要的人才也多种多样。

学科建设方向在学科建设中占有先导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凝练科学、合理、明确的学科建设方向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有了学科方向宏观调控的指南针作用,才可以集中全校人力、物力、财力毕其功于一役,学科建设才能得以长足发展。凝练学科建设方向,不仅需要熟知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学术专家,更需要熟知社会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专家、政企翘楚。所以,无论是学校决策者或者学科带头人,还是学校的普通科研工作者、管理者,都应为学校的学科方向凝练做深入思考与献策。

学科队伍建设特指围绕学科发展方向的师资与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学科建设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做好学科队伍建设需要三方面的人才:一是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队伍建设制度的管理人才,二是能够发现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类伯乐,三是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精勤业务,一心为人才服务的各类人员。所以,在学科队伍建设过程中,校领导、院领导、普通教师、行政人员、校友等都是主力军。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一批直接站在讲台上的,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专心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水平教师;更需要一批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熟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教育管理专家;同时,做好人才培养也离不开一批默默奉献,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的教辅人员、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师等服务人员。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支撑。徐飞校长在2014年学校第二次党政例会上的讲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研究型大学来讲,科研是王道!”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成果体现多种多样,只要能潜心自己的学术领域和方向,不断取得新成果并向最终学术目标迈进的人都是人才。耐得住寂寞与清贫,专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是人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实际问题和重大技术关键难点的应用研究人员是人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和国家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的也是人才;同样,能够运筹帷幄,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协同研究的人员更是人才。

平台基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依托。平台基地建设需要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的系统规划与设计;需要学术领域的专家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设计和把关;需要一批推进实验设备的效能发挥,对平台基地进行科学管理和维护的专职人员;也需要一批善于思考,能够对平台基地进行总结宣传,挖掘平台基地溢出效益的人才。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是学科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声誉的关键要素。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是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其次是需要一批热心国际学术交流事业、乐于奉献的学术志愿者;同时也需要一批能开疆拓土、牵线搭桥,建立国际合作联盟的学术专家和管理专家。

学术人文环境建设是学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学术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学科评估考核等,这是学科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学术自由、教授治学、风清气正的学术人文环境,制度建设是核心。不仅需要一批通晓高教管理制度,熟悉高校发展规律的管理专家,也需要一批热心学术公益事业的专家学者,还需要一批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推进实施相关政策的管理人员。

3.关于如何围绕学科建设发挥人才作用

学科建设的主体是人,人才是创新思维、创造力的源泉,是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但学科发展的规律和建设要素告诉我们,学科建设不是个体行为,是团队协作的集体行为,需要各类人才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犹如一支好的足球战队,不仅需要场上的前锋、中卫、后卫、守门员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更需要场下的教练员、情报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精诚协作和共同努力。

习近平关于人才作用的发挥有言,人才重在使用,在使用中发现,在使用中成长,在使用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增长本领。高校人才要围绕学科建设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人才选用、培养和评价制度。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一是坚持公正平等、竞争选优的选人用人原则。任人惟贤、惟才是举,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和身份,只惟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把“德才兼备、重在使用”作为选人用人的理念,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发展的舞台和空间;二是要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思路。选合适的人,去干合适的事,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克服空车、错位的思想,纠正拔苗助长的倾向,着力营造一个人人愿干事、人人有事干、事事能干好的良好工作氛围;三是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有高山必有深谷、有怪癖必有奇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宗教信仰,个性鲜明,瑕瑜可见。因此,在选人用人时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要看主流、看大节,不能以偏概全、求全责备,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

要建立人才发展与培养体系。高校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教学科研队伍,而且还需要一支素质精良、爱岗敬业、懂管理、会协调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支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的后勤保障队伍。不仅要培养、引进一流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构建高层次人才高地,而且还要大力加强领导干部、广大教师和其他各类管理服务人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覆盖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体系。

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要从“功能定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的角度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根据“大学人才”所从事工作的岗位性质不同,将人才分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人才和工勤技能人才三类。专业技术人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大学人才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如实验人员、图书管理员等;管理服务人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人才。大学中的管理服务人才,其工作主要是围绕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而展开,是为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生服务的;工勤技能人才是指从事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与服务等工作的人才。在人才评价上,要注重实绩。领导干部要看执政能力和群众认可;教学科研人才要看创新能力和行业认可;后勤服务人才,要看服务水平、质量和师生的满意度。


个人简介:

庞烈鑫,男,1978年2月生,新疆和静人,现任战略发展部学科发展中心副主任。毕业后先后在机械学院、教务处、学科处、战略发展部从事辅导员、教务教学管理与研究、学科管理与研究等工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