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主战略】刘长军:实现人才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的双赢

06.11.2014  13:02

 

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高度学术化的研究队伍、高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高度职业化的管理队伍的作用发挥。而要发挥好这三支队伍的作用,首先的条件是要建设好这三支队伍。要建设好这三支队伍,核心离不开人才。因此,人才已经成为学校近一个时期乃至今后长远时期的一个高使用度的名词。

从2013年底,学校千人大会召开至今,从文件的制定、执行以及开展的一系列访谈,全校上下对人才的重要性,如何有针对性选好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引育并重,如何为人才提供高能高效的服务,等等,都形成了共识。我在这里就人才价值和学校价值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要根据学校的价值需求来选择真正需要的人才

人才的概念是个大的范畴。如果按照学科门类来看,每个门类都有属于这方面的人才。但具体到学校而言,如何引进人才,如何培养本土人才等都变得更加具体和实际。这就需要做大的战略思考和系统布局。从更高一点的层次看,学校的发展如何定位,在明确定位的主旨下,要清晰学校的学科布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针对战略发展也就是为实现学校价值的人才队伍战略规划。正如以前访谈的人谈到的,如,钱清泉院士在访谈中谈到了引进人才必须适合交大的环境等问题,还有其他的访谈者也谈到人才的引进应瞄准到我们准备进入国际前沿的学科,还有的老师对优势学科、弱势学科怎么引进人才都有不同的思考。这些说的都很好,其实,归根结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还是学校的战略问题。因为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科都不可能是完全均衡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引进人才之前或者同时,必须在符合学校价值导向之下做好战略布局。进而,引进和培育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千万不能为了引进人才而引进人才。

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中要突出人才个人价值的考量

作为人才,无论是引进还是本土培育的人才,应该说在所属学科领域一定是做出了让人信服和敬佩的业绩的。自然,人才本身对自己也会有一个判断。比如,他在所属学科研究领域的排名,研究取得业绩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等等。因此,人才个人价值的问题就出现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高层次人才在价值取向上是很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他们更注重家庭价值的实现,人际价值趋于理智。

这就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中,应该更多地从人才个人价值的角度去考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固然离不开硬条件和软条件。硬条件,诸如生活、工作和环境等等。软的方面,包括关于人才的政策、措施和规定等等,尤其是这些政策、举措的落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要软硬配合才行。因为人才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工作的地方,更需要一个有生活情趣,有发展的地方。比如,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高层次人才选择到这里来工作,主要考虑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恰恰新加坡作为一个世界枢纽,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点,资讯很发达,有助于提升和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宜居和能够给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也是吸引他们的有一个原因。再如,巴西的门德斯大学在引进人才时也非常注重对人才个人价值实现做好准备,在谈及工资待遇前,先结合学校实际和引进人才的学科特点制定人才个体发展规划,以学科(事业)发展吸引人才。

在发挥人才的作用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的共赢

从人才的个人价值出发,除在引进和培养过程中强调人才的个人价值具有的特点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落脚到如何帮助人才实现个人价值,得到他们期许的社会认可,实现人生追求。这样也才能更好地将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学校的跨越式、非线性、加速的发展之中。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的“三圈理论”。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讲,推动人才个人价值和学校价值共赢也适合这个理论。首先人才价值和学校价值的共赢本身具有公共价值,这样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其次,人才具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学校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品格层面。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第三,实现这一过程需要支持。学校围绕人才强校主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举措,并决定利用3年筹集5亿资金。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营造适合人才价值实现的小环境。比如,“政策本身就起着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导向作用,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优化政策环境,从而把学校的政策导向与高层次人才价值实现的目标相一致。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圈重合,尽量扩大“耐克区”,不断使我们的梦想成真。工作中就需要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促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最后达到个体价值和学校价值的双赢。同时,一定要注意在考核理念上不能只注重管理目标,而忽视高层次人才创造性活动的特殊性;在考核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积累的问题;在面对争取大项目、冲击更高级的基金、带出优秀团队,在多少时间内要出多少成果等硬指标的任务时,更多一点从如何帮助人才成长和个人价值实现为导向来激发人才的潜能。


个人简介:

刘长军,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