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王克贵:秉要执本,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关于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的几点思考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教质量30条》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办法”。本人2010年进入教务处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本科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工作,在长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观念上的三个转变,即从创新创业管理转向创新创业教育,从关注学生创新成果转向关注学生个人成长,从关注项目实践转向关注社会公益。现仅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搭建创新实践大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相关背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起源于美国,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制定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推出了“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SURF)”,后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RAP)”。国内高校起步较晚,1996年清华大学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2000年后全国大部分高校才开始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我校在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2007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重点高校试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创计划”,后面全面铺开实施。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该项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将原来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将项目类型拓展为三类: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目前已在全国117所部委直属高校和751所地方所属高校全面实施,参与学生二十余万,投入经费十几亿元。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借鉴国际上流行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和CDIO(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工程教育理念,以研究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法学习工程,使得本科生能够较早的接触到科研活动,得到科学家的指导,培养探索精神,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被公认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二、我校计划开展现状及实施效果调查
自2006年我校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以来,目前已开展9期;2007年开始开展国家层面的国创项目也有8期;省级层面的省创项目今年也正式启动,并成功立项。截止目前,我校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3800余项,累计投入经费1500余万元,超过20000名本科生直接参加了这些项目。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为了验证这一结果,并指导后期的工作开展,今年5月份,针对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项目的同学和指导教师进行了随机的问卷抽样调查。
首先对370名参与项目的本科生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欢迎度、满意度、受益度的调查。绝大多数参与的同学表示通过参加项目在不同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掌握科研技能方面,66%以上的被调查同学认为自己在观察、收集、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文献检索、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问题确认与解决能力方面73%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受益成度很大;在个体、团队工作能力提升方面,77%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的受益程度很大;在沟通交流表达能力方面76%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在口语交流、书面交流、电子和多媒体交流,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受益很大;但是在自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及未来职业规划能力方便好多同学不是很自信,认为收益很大的比例才到40%、43%和46%。综上可知,尽管学生在绝大部分的能力提升上取得很大的受益,但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如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以及未来职业规划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的必要性。
其次对20名指导老师开展了项目问卷调查。针对指导老师对学生参加SRTP项目受益度的问题,选择了和学生问卷相同的方面,分别从了解掌握科研手段,了解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科研能力提升与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大部分的指导教师认为学生的绝大多数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基本和学生的数据一致,其中了解、掌握科研手段受益提升最为明显,81%的指导老师认为学生受益最明显的是文献阅读、理解、表达、写作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观察、收集、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而最不足的是自主科研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能力,自主科研能力只有49.33%,未来职业规划能力55.26%。可见老师和学生的评判基本一致。
为明确导师指导受益情况,还就参加指导对丰富研究资源、增加人才培养经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三个方面对导师受益情况进行调查。导师的受益情况明显偏低,认为受益很大的比例分别为25%,55%和20%,三个类别的受益度依次排序为:“增加人才培养经历”、“丰富研究资源”、“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可以看出导师在项目指导中更偏重于人才培养。
三、关于我校计划实施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提升项目的研究性,强化教学科研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堂课的融贯
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做好第一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兴趣为驱动、加强实践动手、重在研究过程。所以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性,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第一课堂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将创新创业训练内容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引导反哺教学类的项目研发,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基础性和全员性。另一方面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区”,探索建立一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优性、竞争性和实验性,实现两种培养模式的功能区分和错位发展,从而形成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体系的优势和特色,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提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
思考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教结合,搭建多模式的“校-企-研“大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合作模式。一方面建立企业导师库,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我校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系列讲座或者聘请企业优秀人员担任我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校外讲师;另一方面将企业需求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真刀实枪的企业需求类项目训练;再有在创业扶持、创业资金扶持等方面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大学生创业孵化渠道。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强调人才培养与科研的统一性,学生开展的科创项目可以来自于教师的科研,或者是科研院所的项目。提倡科教结合,强调实训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把最新科教成果和实践训练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科研训练为重点,注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社会价值,做好选题规划,在“校-企-研”大平台上整体提高项目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提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
思考三:加强资源共享,推动多元交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目前,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搭建了系列软硬件平台。在三食堂三楼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供项目组交流研讨展示成果。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17个高水平、辐射广、出成果的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为项目的开展搭建平台。学校每年举办国创项目、省创项目和校级SRTP项目的中期检查答辩会、结题答辩会、优秀项目评选答辩会;让同学交流项目进行中的体会和感想;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相关讲座,让更多的同学了解项目的申报、开展;举办我的科创之路征文竞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和了解科研创新项目,在全校范围营造了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激发了广大同学关注科研训练、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
接下来还要继续完善交流平台建立和开展。每年举行创新创业活动展示宣传周,举办集项目展示、经验交流、工作研讨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在交大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让科创育人、实践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信息化战略的大背景下,继续完善信息化交流平台,建立集项目管理、项目监控、教师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
思考四:激发主体意识,关注个人成长,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大学生作为计划实施的主体,是项目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实验项目,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指导教师或者与项目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培养大学生作为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求真务实、吃苦耐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指导教师是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生参与项目的题目很大部分是由指导教师提供或者是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分解的子课题,即使是学生自拟题目,也需要指导教师从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给予论证方能实施。因此,教师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科研训练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创造性的指导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
所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体要素就是大学生本身和指导他们的教师,他们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这两个要素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结合的持久性直接关系到国创实验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完成效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作为管理者,通过综合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配套的激励政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空间和宽广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作者简介:
王克贵,80后,山东人,现就职于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