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储备比较富有 师资发展态势良好

04.02.2015  23:04

      2月4日,学校收到省委、省政府《关于批准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的通知》(川委【2015】27号),公布了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50名、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25名人员名单。
 

我校王文明、罗培高、沈飞、马荣朝、王永清、王西瑶、朱建清、余冰、李明洲、陈强、徐志文、高世斌、黄勇、潘远智、王芳等15人入选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丁春邦、王之胜、王继睿、冯琳、卢艳丽、何军、杜宗君、邓跃宁、王玉平等9人入选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至此,2014年学校申报的各类省、部级专家基本上尘埃落定。全校新增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四川省千人计划人选、15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和62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目前我校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累计已达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人选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32人。在2014年学校老协理事会换届会上,郑有良校长给老同志们细数了近年全校队伍建设新成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现在人才储备比较富有,并且整个队伍发展的态势较好。” 各类专家数量的不断增长,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力发展与学校近年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措施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学校秉承“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的人才观,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优化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环境,搞活用人机制,提高用人效益,建立队伍建设的新常态。 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人才队伍建设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入。校长郑有良多次在新进教师面试会上强调“川农大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情况是什么样,就看今天选拔的人才怎么样。”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方针,严格选人标准,把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优化师资结构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门纳贤。 自2009年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来,先后于2012、2013年两次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进行了修订,根据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对各学科引进人才的标准进行定位,将引进人才分为杰出人才、高端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等五类,并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自然》、《神州学人》等各种媒体向海内外宣传。与此同时,在对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学生和各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水平和岗位需求制定博士招聘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引进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减少引进后的风险系数。学校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制定了规范的人才引进程序。所有人才引进均按拟定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人事处资格审查合格后,由中层单位以试讲、做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初选,合格者进入学校层面面试;由学校党政领导、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相关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等组成考评组对初选合格者进行面试,通过自我介绍、评委提问、考评组评议、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公示、学校党政联席会审定等程序,确保人才招聘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2009年至今我校累计引进各层次人才60人,其中高端人才5人、拔尖人才6人、优秀人才26人、学术骨干23人;先后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引进博士300余人。引进人才中,目前已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7人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3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余人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引进人才分别作为参与人完成的科研论文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Nature)及其子刊《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发表。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助推人才成长 “当队伍建设发展到特定阶段时,要实现从注重队伍规模向注重队伍质量的转变,要把真正有水平、有实力的人才遴选出来”,在2014年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学科组组长会上,副校长朱庆对所有学科组组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加强外部人才引进的同时,更重视加强内部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培引并举,妥善处理好“女婿”与“儿子”的关系。 近年来,学校在借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川省千(百)人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培养平台的同时,不断完善校内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师资队伍培养投入,先后出台了《“211工程”双支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和《学科建设双支计划》,设立专项基金为各层次人选提供科研启动费、项目配套费、科研后补助等。 学校在队伍建设上的大量投入,带动了队伍结构的显著变化。全校拥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总数较2009年已经有了成倍的增长,在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项目青年科学家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上不断实现一个个新突破。在省级人才项目选拔中,更是屡屡领先。农业机械化等老牌但非优势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体育学、水产养殖等近农、非农学科也培养出了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省级专家。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各类人才选拔中表现抢眼,李明洲、沈飞、卢艳丽、冯琳等一批80后教师已经成功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人才项目。 以团队为依托,打造人才建设小高地 “如果说科研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我能够取得一点成果,是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谈及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时,李明洲谦虚地说到。学校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在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等优势学科专业,组建了数十个融合型研究团队和课题组,其中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创新团队6个,省级创新团队15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科研团队体系。以团队为平台,吸引凝聚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来校共谋事业,以团队和个人的共同进步提升了师资队伍实力,带动了学科专业建设,助推了科技创新发展。                                                       队伍建设,永远在路上 “下来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新的突破”,当王际睿得知自己已经成功入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的时候,已经将“973”青年科学家收入囊中的他并没有满足,从他坚毅的口吻当中感觉到行动的力量。 虽然近年我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要清晰的看到,与其他兄弟高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上还没有实现突破,一些近农非农学科的师资队伍还较为薄弱,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正如王际睿研究员所说,我们都还要继续努力,前面的路还太长。对高校而言,人才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在争取新的突破……                 关键词: 师资 态势 人才         2月4日,学校收到省委、省政府《关于批准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的通知》(川委【2015】27号),公布了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50名、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