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载300人 成都首列有轨电车跑天府新区

03.01.2014  02:10

车型:时髦、美观特点:重量轻、速度快 车长:20多米 容量:可载300人 时速:20公里 运量:7000人/小时 成本:只是地铁的1/4 人性:低地板,老人、小孩可一步登车 动力:电磁感供电储能式供电新能源供电 定位:GPS定位可精确到2厘米 首条R1线 工期:18个月 投资:24.5亿 里程:22.3公里 四种出行方式: 公交 快速公交 地铁 有轨电车 制图姚海涛

    2013年12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传出消息,成都首条有轨电车落户天府新区,目前线路已经开工,工期约18个月。2014年上半年,首批电车将少量在新津下线。建设方透露,首列有轨电车将连接新津多个片区,直通天府新区,它将是西南地区首条有轨电车。

    成都造有轨电车长啥样?记者为您一一揭秘。

    长啥样?有轨电车仍然扎着辫子

    对于有轨电车的“回归”,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陈维荣说,这不是完全的复制,而是“技术的螺旋式上升”。“老式有轨电车噪音大、耗电多、性能差、速度和舒适度更差。”陈维荣说,成都新开的是现代有轨电车,不同于老电影里的铛铛车,技术上实现了脱胎换骨,外型上更时髦、美观,重量轻,速度快。

    现代有轨电车最大的变化,是动力来源。以往仅靠触网供电,现在供电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包括电磁感应式供电、储能式供电以及其他新能源供电等等。

    “成都造的有轨电车采用目前国内最顶尖的技术,上下方式触电均可。”新津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度困扰有轨电车的“大辫子脱落”问题也随着科技进步得到解决。“GPS定位可精确到2厘米,系统控制受电弓自动升降完成供电。

    方便不?乘客抬脚就可以上下车

    目前,首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R1线已经正式启动建设,总投资24.5亿元,线路全长约22.3公里,起于五津镇龙王渡小区,沿新普路通往成绵乐新津南站,串联新津老城区和天府新区新津分区。

    在车辆选择上,R1线选择了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车辆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形成不同长度和运能。“三模块有轨电车,长度20多米,可装载300人左右。”新津县有关人士介绍,人性化是低地板有轨电车的特色之一,乘坐普通公交车时,乘客要上几个台阶才能上车,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的地板离地面只有20-30cm,乘客抬脚就可以方便上下车,考虑了老人、小孩、残疾人的需求。

    今年上半年首批有轨电车将下线,应用到成都的电车有望采用德国技术。未来,新津将总投资约90亿元、规划建设总里程超80公里、56个站点的6条现代有轨电车路网(含R1线)。届时,有轨电车将连接起新津老城、天府新区新津分区、物流园区、县域主要乡镇以及当地主要旅游景区等。

    啥影响?市民出行习惯将改变

    有轨电车推出后,成都人出行方式将增加为四种:公交、快速公交、地铁、有轨电车。

    “如果一条线路上只有几千名乘客,一个好的巴士公司就可以满足需求。如果每小时、每个目的地有超过1万名乘客的需求,就需要一条轻轨。如果乘客超过3万人,就需要一条地铁线。”专家指出,出行需求决定出行方式,对介于巴士和轻轨之间的乘客量,有轨电车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每天可运送乘客在5万到15万人次。

    事实上,有轨电车在世界范围内大发展时期是在1890年至1920年,当时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有轨电车。随着城市交通逐渐出现拥堵,有轨电车路轨固定的特点给交通带来诸多不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成都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有轨电车的出现,有利于成都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市民的出行方式或将得到改变。

    为啥建?成本相对较低载客量大

    有轨电车为啥会从历史中回归现代?速度快,造价便宜,是主要原因。新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其他交通方式相比,有轨电车具有很多优点。它没有私家车的空气污染、停车难问题,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0公里以上,每小时运力达到7000人,超过公交车。同时,它的造价仅是地铁的四分之一。与地铁、轻轨这类大容量交通工具相比,建设投入相对较低。

    有轨电车是介乎于地铁和公交车之间的一种交通工具,具有成本较低、运量大等特点,目前国内多个城市掀起了有轨电车热。陈维荣表示,在地铁、轻轨等到达不了的社区,可以通过有轨电车伸入进去。

    目前,我国已有大连、长春、天津、上海开通了多条有轨电车线路。

    延伸阅读

    老成都忆电车:满城尽扎小辫子

    与天津、大连、上海等租界或口岸城市不同,老成都没有有轨电车,但是却有无轨电车。

    1962年到1996年,在盐市口、九眼桥、通惠门、火车北站,随处可见拖着小辫子的无轨电车。

    “在一些线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天上的电线都跟蜘蛛网似的。”老成都人姬勇回忆起自己10岁坐电车时的情形很感慨。

    当时的电车司机周琼说,成都市共有5条电车线路,电车1路从火车北站到盐市口,形状如同现在的18米大肚公交车,是两截式的绞盘车,前后3个车门,共46个座位。在公共交通缺乏的年代,经过主要干道的电车,总是像“压缩罐头”一样挤满了人。

    “4分钱坐两个站,6分钱坐3个站,1毛2可以坐全程。”周琼说,经过主要干道的电车绿色环保,麻烦的是每天要给“辫子”上换炭块,下雨时漏电摸下车会发麻。

    1996年,电改气,5条电车线路变成了55、56、47、64、65路公交车。“‘小辫子’质量不太好,老掉下来,车熄火了,司机只得爬上去修理。”姬勇说,满城盘结的电线也影响了城市的美观,随着马路的扩宽,公共交通的发展和车辆的增多,在成都穿行30多年的无轨电车才退出了历史舞台。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谢燃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