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用处大 谁来管护却恼人

03.12.2013  11:16

    全国70%的生活污水来自农村,处理成本高。在四川,一种简便有效的污水处理方式正在兴起,可是——

    今年6月走马河涨水,把陈世斌家里的人工湿地淹了。仅仅把淤泥挖干净,这位郫县安龙村村民就花了整整两天。4个池塘仍有1个是空的,“3个塘子够用了,(补种植物的事)等明年春天再说吧。

    建设人工湿地,被认为是净化农村生活污水的简便、低成本途径。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等NGO组织主导的试点示范工作,如今已在我省多地蓬勃开展。仅安龙村,就建有约170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湿地。

    然而人工湿地需要定期管护,否则可能丧失功能。

    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湿地常陷入“NGO无力管、农民不想管”的尴尬。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远彬估计,省内此类人工湿地中有六成缺乏管护。

    优势:农村人工湿地最实用

    人工湿地有用没?安龙村民大多回答:“有!

    11月27日11点50分,端着饭碗的陈世斌,用筷子指着桌上回锅肉,“这个汤汤够油了吧?处理完了也是青花亮色的,干净得很。”他家洗碗、洗澡等生活污水,都顺着管道流入2分地大小的人工湿地,经植物吸收、沉淀后再进入村边走马河。

    就在7年前,村里污水都是直排入河。“到河边就一股子腥臭!”陈世斌说,那时河水连浇菜都不行,“水里有洗衣粉,会烧坏菜根。”有了人工湿地,河水清澈,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游泳胜地。27日中午,还有3位都江堰的游客在水中冬泳。

    事实上,农村对污水处理有着很大需求。数据显示,全国约70%的生活污水来自农村。因管道成本过高,在住地分散的农村建污水处理厂,并非良策。张远彬介绍,对生活污水,农村多挖深坑填埋,或直接排放,这些方式都会污染环境。而人工湿地造价最低仅千元,处理过程又无需人力,适合我省农村、尤其是山区使用。

    问题:管护难,湿地净化能力削弱

    湿地管护却出了问题。记者随着陈世斌走访了村里5家人的小型湿地,倒有3家不尽如人意——其中两家屋前的竹子、银杏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湿地里植物凋零。村民郑学虔家的湿地被杂草覆盖,连池子都看不到了。“家头就我一个人,没得那个精力管。”郑学虔年过六旬,他的子女这两年都外出打工。

    缺少管护,会削弱湿地净化能力。重庆大学资环学院教授袁兴中介绍,管护人工湿地,每年至少有三项工作:清理淤泥1-2次,收割1次植物,湿地设施与植物的修葺、补植。“湿地吸收废水中的有机物,但它的承载量也有限,需要定时清理。”张远彬说。

    为何会出现管护缺失?WWF成都办公室主任梁海棠认为,这与湿地和部分村民的切身利益“不挂钩”相关。这一观点,得到了陈世斌的认同,“湿地治河水是好,但现在都喝井水了,愿意淘神去整理的,还是少数。

    解决:适度规模化,集中处理生活废水

    “解决好人工湿地的管护,才谈得上这种净水方式在农村的推广。”省林业厅野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省内人工湿地主要由NGO组织投资。能否由他们来管护?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王晓蜀直接否定,“工作量太大,不现实。”她介绍,目前NGO组织只能通过不定期回访,对管护不力的村民给予提醒。

    梁海棠认为,在目前示范阶段,在农村选择农家乐经营者、旅游从业者等利益相关人群,可有效解决管护问题。“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意,这会激发村民的管护热情。”成都市龙泉镇桃花沟,就是成功案例。

    而要长远解决这一问题,适度规模化,或是一项策略。张远彬建议,可在一个村子建1至2个湿地,集中处理生活废水,湿地管护由村里统一解决,政府可配给相应的管护费用。

    什么是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和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栽有芦苇、伞草等水生植物。这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用于对污水、污泥的处理。污水进入人工湿地后,经自然沉淀、沙石层过滤,油脂等被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被湿地植物吸收,从而净化为可供农业灌溉的干净水。(记者 熊筱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