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工林土壤退化 科学家“伐木开窗”研究林地更新
中新四川网9月9日电 (记者 胡敏)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天然林面积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人工林面积逐渐增大。近些年来,由于缺乏经营人工林的成功经验、对某些树种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尚不十分清楚等原因,许多人工林土壤质量发生了较严重的地力衰退,土壤性质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对有限可耕林地的永续经营。
8日,一项基于人工林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布,该所研究人员对人工林进行“林窗式疏伐”,通过大小林窗的对比研究发现,林窗内的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均有明显增长,且大林窗增长最显著。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茂县站自2008年以来持续开展了“林窗式疏伐”试验,即在人工林中砍伐三种不同大小的空地,如同在林中开了一扇“窗户”。大林窗为200平方米,中林窗为120平方米,小林窗为80平方米,对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我更新进程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恢复生态学学科组赵庆霞等人在包维楷研究员的指导下,以茂县生态站川西高山35年生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分级云杉边界木的径向生长对林窗式疏伐的动态响应,及其径向生长与微气候的关系。
研究发现,林窗形成后,林窗内的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均有明显增长,且大林窗增长最显著,而中、小林窗对各级林木生长均没有显著影响。另外,云杉中的优势木和平均木的早材生长与春季温度显著正相关关系,晚材生长与秋季光合有效辐射正相关,被压木径向生长与微气候的相关性较弱。
中国国家林业局的一项数据表明,以主要造林树种为例,杉木人工林笫二代与笫一代相比,生长量下降10%-15%,笫三代与笫一代相比下降30%-40%。模拟自然的“林窗式疏伐”是一种常用的林业研究措施,研究人员指出,云杉人工林边界木径向生长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主要取决于林窗微环境的改变及自身对资源的占有和竞争的能力,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林木对疏伐的响应机制及制定合适的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