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有官员天天喝茶看报 工资2000都算多
工资该不该涨?收入该不该公开?该不该扩大淘汰?
——代表委员热议公务员焦点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何宪近日表示,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应当重点研究解决工资结构、地区差距以及向基层倾斜等问题。
围绕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务员收入问题也成为一些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话题:公务员该不该涨工资?收入是否应该公开?公务员该不该是拿不掉的“铁饭碗”?
焦点一
该不该涨:收入低应该涨,但不能盲目提“涨工资”
“大幅度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群体的工资,因为‘公务员工资不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香久的建议引来广泛的争论。
全国人民代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乡长赛勐算了一笔账: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2984元,最近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总价30万元,贷款20多万元,每月还贷压力大。“由于收入低,很多年轻人来乡镇干一两年,就走掉了。我觉得国家应该对表现优秀的基层公务员进行奖励。”赛勐说。
但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觉得“公务员日子不好过”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收入看公务员‘比上不足,比下稍余’,再比比工作量、压力和职业稳定性,如此心态可能会好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表示,“实在心态调整不过来,觉得‘日子不好过’了,也可以去换一个‘日子好过’的职业,这是公务员的自主选择。”
“现在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干得多的累死,不干事的闲死,但薪酬待遇却差不了多少。”全国人大代表胡建文认为,不能就薪酬待遇谈薪酬待遇,要看每一个职位做了些什么,公务员的工资要与其承担的责任、义务相匹配。“一些单位人浮于事,天天就是喝茶、看报纸,这种公务员2000元都拿多了。”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涨工资的前提是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目前情况下盲目提‘加薪’,必然会引起舆论反弹。”在国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下,他建议各地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机构。
在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看来,“这么多年公务员工资都没有明显上涨,过去没有反应,现在有反应,其实是工资外的因素在起作用。”现在应该做的,是“规范收入,形成良好的分配秩序;减少灰色和不规范收入的同时,靠业绩和工作经历,保证公务员收入的正常增长。”
焦点二
该不该公开:已经“半公开”,“正常的日子”不怕公开
一方面,基层公务员觉得“待遇太差”;一方面,提起涨工资,社会上一片反对之声。此前湖南冷水江市所有财政统发工资人员收入曝光,不少人表示比想象中低很多。虽然网友对于被公开的是否为全部收入仍有疑问,但无意的“被公开”,某种程度上让公众有了知情权。是否该主动公开公务员的工资呢?
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认为,公务员属于纳税人供养,因此纳税人有权知道其待遇报酬。“事实上,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早就是‘半公开’的秘密,只需根据其工龄、级别等就可以初步估算其收入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石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戴海蓉也认为,“公务员的工资完全可以公开”。她说,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工资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只要是稍微内行的人都能直接计算出来,处于“半透明”的状态。“公开对于消除社会误解有好处,也有利于反贪腐和公务员队伍内部待遇公平化。”
云南一位基层公务员表示,现在更应规范的是各地区、各部门差异巨大的津贴收入,“这不仅是为了对外公开透明,也是为了公务员内部薪酬公平公正。”
在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看来,如果公务员过的都是“正常的日子”,就没什么怕公开的。何为“正常的日子”?张兆安认为,实际上就是劳动付出与收入相匹配的生活,以往那种依靠公务权力带来额外利益的日子,本来就是不正常的日子,谁愿意公开呢?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公务员对收入比较满意,社会上也普遍认同。”张兆安说。
焦点三
该不该扩大淘汰:主动退出是好事,但也“不公平”
“紧日子”下,有人嚷嚷要退出公务员队伍,可是真正走的似乎也不多,公务员考试依然高烧不退。想走没走的,恐怕是因为公务员有难以舍弃的好处;拼命往“围城”里钻的,或许是惦记着公务员那些难以抗拒的诱惑。公务员是否应该是一个拿不掉、一劳永逸的“铁饭碗”?相应的退出机制是不是应该扩大?
“不少年轻人对报考公务员岗位产生了迟疑,我觉得是好事。”全国人大代表向平华认为,这表明年轻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公务员职业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要受到比普通人更多更严格的党纪国法的限制,还要受到来自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你受得了这些限制,你就来考公务员;你受不了,最好是另谋出路,别最后害了自己,也玷污了公务员队伍。”
向平华表示,对那些真心想为群众服务、愿意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年轻人,应该创造条件,乃至不拘一格地吸纳进公务员队伍,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戴海蓉则觉得,公务员实行淘汰机制“也不好”。她认为,能进公务员队伍的一般素质还不错,但长期的行政事务和市场化的企业等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出去找工作优势也不大。“对年纪大一些的人来说,他们一辈子的青春年华都在这个岗位,想要的就是一个晚年的稳定,你让他走,这也不公平。”
“随着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相信很多问题都能解决,但需要时间。”戴海蓉说。(记者 白靖利、史卫燕、郭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