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胎盘穿透子宫进膀胱 抢救几乎全身换血

02.05.2014  17:58

术后4月,护士长庞建红登门探望刘彩芹母子

半年前,当胎盘穿透子宫、并疑侵入膀胱的孕妇刘彩芹被送进医院时,惶恐不安的丈夫谢华森以为死神已逼近属高危罕见病例的爱妻,还有她胎中的儿子。经历6小时的生死急救,几乎换遍了产妇的全身血液,医生终于将母子平安地从死神手中拉回。

术后鉴于其家贫,谢华森获免去一万余元医药费,热泪盈眶的他说,如今儿子取名“谢天恩”,是要铭记院方的恩德,这恩情,他一辈子都还不完。

危情:胎盘穿透子宫入膀胱

来自湛江吴川市浅水镇边塘村的刘彩芹,今年33岁,五年前曾做过剖宫产手术,2013年再次妊娠且足月。去年9月14日,当谢华森陪临产的妻子在吴川妇幼保健院产检时,他惊呆了——产检B超提示,妻子“完全性前置胎盘,未排除胎盘植入”,高危妊娠,分娩存在高风险。

16日,惶恐不安的谢华森陪着妻子,来到茂名市妇幼住院待产,入院后经详细检查,很快确诊为“中央性前置胎盘并植入,疤痕子宫,胎儿横位,脐带绕颈”,种种诊断都是产科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和高危因素。医院告知,其妻极易在待产及剖宫产中发生凶险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半小时内可致死亡。院方开出处理预案,为抢救病人医生极有可能紧急切除子宫和部分膀胱。

院方经与谢华森充分沟通后,得到了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这时我们完全无办法,也只有相信医院。”谢华森称,他在家属知情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9月17日,在医院副院长的带领下,院方决定施行剖宫产手术,并组织妇产科主任级专家们反复进行术前讨论,以求更准确地评估孕妇的现病况,拟出相应的处理措施预案,备好红细胞及血浆。

抢救:6小时几乎换遍全身血液

妻子被推进手术室。谢华森说,当天从早上8时到下午4时,他觉得从来没有那么难熬过。4月26日,记者从院方处,还原了手术当时的“惊心动魄”。

为以防万一,医院妇科、产科、麻醉科等科室主任、骨干组成的团队齐聚到手术室。顺利麻醉后,医生小心翼翼避开血管区切开子宫,鲜血喷涌而出。因有胎盘组织堵塞,胎盘打洞穿透羊膜腔,主刀医生迅速从血泊中取出婴儿,并对产妇给予输血、输液等对症处理。

就在此时,刘彩芹突然烦躁不安,两手抽动血氧饱和度下降,专家们考虑是羊水栓塞,立即给予对症治疗后血压回升。但不久,产妇开始大量渗血不止,短时间内失血即达3000毫升,其血压再次下跌心率增快,情况危急刻不容缓,为抢救产妇生命,医院果断下令:必须切除子宫,并予继续大量输液、输血,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维持生命体征。

经近6小时的抢救,至当天下午4时,刘彩芹的出血情况终于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趋于稳定后转入产科重症监护室。

据一名参与抢救的医生事后回忆说,产妇出血太过凶猛,同时开放了6条静脉输液通道大量输血,才保全了产妇的生命。整个救治过程共输浓缩红细胞3600毫升,冷沉淀180单位,血浆1800毫升,总补液13625毫升,相当于全身大换血,这也是被该院救治的危重患者中失血最多、输血最多的病例。

感恩:获免医药费以儿名字铭记

妻子出院时,满怀感激的谢华森握着主任和护士长的手,含泪说:“是你们给了我妻子第二次生命,你们的恩情我今生今世都难以忘怀。

妻子转危为安,谢华森紧绷着的心终于松弛。但因为家贫,急救手术产生的一大笔医药费,让他愁眉难展。

院方在了解情况后,立即为其减免1万多的医药费。为表感激之情,谢家夫妇事后送来一面烫金锦旗,表达对医院的谢意及信赖。妻子刘彩芹还将儿子取名为“谢天恩”,称既感谢上天的眷念,更感谢医生如天大的恩情,她表示这份情感,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产后4月,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庞建红登门探望,得知刘彩芹身体恢复得很好,孩子的情况也很良好时,大家无不感到欣慰。护长庞建红记得,去探望刘彩芹时,迎在门口的刘父紧紧握住自己的手,千恩万谢热泪盈眶。临走时,刘家特别准备午饭,一定要护士长吃完饭才能离开。

等小天恩长大,我们会告诉他医生的恩情。”谢家夫妇称,以孩子之名铭记恩德,是他们夫妇能想到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患者:

救死扶伤

医生很伟大

回忆起当时送妻子入手术室时的情景,谢华森至今还心有余悸。有一个细节,谢华森记得非常清楚,手术当天下午4时许结束后,他被院方允许可进到重症监护室探访妻子。“我远远地看到她床边,同时挂着五六个血袋在给她输血,看到那一刻心惊肉跳啊。”谢华森说,在那种特别的场景下人容易动情,特别能体会到人的生命之不易,医生的救死扶伤的伟大。

谢华森还表示,这些年也听闻不少医患纠纷,但对他而言,当得知妻子的病例属于罕见高危型,他本着最诚恳朴实的想法,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医生和院方身上。“我相信医生会尽他们的努力,救人是他们的天职。”未辜负期望的院方事后表示,面对每一个生命,都要真心虔诚全力以赴。

采访中,曾下乡登门看望刘彩芹母子的护长庞建红告诉记者,去了一趟回来感受颇深:医患关系融洽,医生的职业得到尊重,就是最大的鼓励和精神回馈。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罗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