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产业融合”打造农业示范工程升级版

20.04.2017  19:37

 

      既要容纳老园区,又要拓展新空间

□记者 樊邦平
    本报日前刊发了“我省将以200个示范园区为着力点,引领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闻报道后,一些新的话题随之产生:我省已有数量众多的农业示范园区,为何还要新建园区?新旧园区是并存关系还是替代关系?新建园区是在旧园区基础上建设,还是要拓展新的空间?
    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展开了采访。
回顾
8年开展两轮建设示范区超200个
    “将政策和资金按照一定的方式集中,用在一个区域或一个产业,通过典型示范来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便要在示范工程的建设上改革。”4月1日,省农业厅产业发展处处长胡强告诉记者,自2009年以来的8年时间内,因不同时期的需要,以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我省先后启动了两轮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工程。
    2009年我省出台了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拉开了第一轮示范建设序幕。这轮示范建设,目标是通过3-5年努力,让我省的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食用菌)、烟叶、油菜、中药材、林竹等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2012年我省出台了《“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开启了第二轮示范建设序幕。《规划》提出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通过优化种植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打造,达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或吨粮五千元目标。
    截至去年底,我省已创建1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命名8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省各级认定的农业产业园已有170多个。
模式
全产业链运营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的升级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这个概念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四川农业人根据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当下的社会要求作出的部署,它蕴含着破解当前农业问题的思路。
    “过去的示范建设着重点在第一产业,但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多种经营主体的融合方面,做得还不够。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我们确定了新的示范模式——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胡强说。
    胡强表示,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的总量已经不愁,必须从质量和形式上创新。在新的时期,社会各界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要求,而恰在此时,我省通过此前的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基于以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积淀,我省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的概念,这一轮将强调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具体而言,就是划定一个园区,在里面实现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再到农旅相融的全产业链运营。
    “目前,我省正加紧制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意见,出台申报程序和园区管理办法,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缺啥补啥是一大原则。”胡强告诉记者。
升级
既容纳老园区又拓展新空间
    “对于即将创建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详细的政策还在制定,但基本的方向可以明确,”胡强告诉记者,新园区有4个典型特征,一是分层分级建设,从国家、省、市和县四个层级来建设,充分调动各级财政资金和项目,支持园区建设;二是分不同种类来建设,即一二产业融合模式,一三产业融合模式,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体现产业的融合;三是分不同的大小和规模来建设;四是要配套品牌的打造和宣传。我省已暂定目标,今年建200个,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0个。
    针对老园区与新园区并存的问题,胡强说,新园区将充分利用老园区的优势,但并不完全在老园区的区域上覆盖,各地将结合实际情况,并叠加新的业态,开展建设,既要容纳老园区,又要开拓新空间。
    “历经多年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示范建设,我市已建成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50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南充市农牧局局长腾明鹏告诉记者,作为我省第一个获得“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的地级市,南充已明确了新旧园区融合的方向:未来,当地将紧扣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推动现有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并布局新的产业业态,拓展示范的范围和规模,以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重心,以实施“三百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100个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培育100个亿元农业龙头企业、打造100个农业新业态示范样板)为基本抓手,做响区域品牌,提升效益,推动农业提档升级,建成现代农业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