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脱贫攻坚特色亮点之产业篇——盐边县“三到位”“两引进”“一拓展”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30.08.2017  01:19

 

盐边县是攀枝花市脱贫攻坚主战场,有贫困村35个(深度贫困村有23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21 户15353人(含凉山自迁52户253人),涉及12个乡镇96个村(35个贫困村、61个插花户村),贫困村占全市贫困村的50%,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51.4%。全县3521户一半以上居住在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能低下,产业发展难度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全县脱贫攻坚顺利推进的“拦路虎”。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盐边县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以培育特、优、绿色、无污染农产品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为发展思路,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创新实施“三到位”“两引进”“一拓展”,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增收“吹糠见米”。

三到位”--规划到位、资金到位、实施到位

规划到位。 组建由联系贫困村(乡镇)县领导牵头,县级帮扶部门、专项部门、12个有脱贫退出任务的乡镇和产业发展技术员、县个体产业发展大户、各村“土专家”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分12个小组,深入35个贫困村、61个插花户村,逐村逐户开展产业发展调研3次,形成初稿,经四川八佾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专业设计公司设计,报县委、县政府、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2次,形成科学、合理的村规划、户方案。

资金到位。 实施每村5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每户0.5-1万元或每人900元产业补助和每户5万元以内的产业贷款,确保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有产业发展启动资金。

实施到位。 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单,严格对照既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方案组织实施;县、乡两级指定帮扶责任人引导、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县级派驻农技员全程指导产业发展;村级成立产业发展和产业资金监督小组,督促产业发展实施和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目前,所规划的产业已全部实施完毕,2/3已见成效,贫困地区已发展青椒、核桃、桑树等特色种植16万余亩,发展牛、羊等5万余头(只),种养殖专合组织30余个。

两引进”--引进企业、引进技术

引进企业。 围绕产业增收,加强扶品牌带龙头,扶龙头带基地,扶基地带合作社,扶合作社带贫困户“四扶四带”办法,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途径,增强产业带动能力。积极引进有发展前景、有资金需求、信用良好、愿意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和谐牧业”“中康”“龙腾”“荣腾”“耘华锦”“百灵山”等大型公司,为贫困群众“抱团取暖”,合力攻坚,创新开展“企业+专合组织+支部+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壮大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已建立养殖基地3个,养殖小区3个,充肥基地1个。

引进技术。 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市农科院、长江三峡设计公司等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县贫困地区提供科技、人才、产业发展、政策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优质品种培育、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康养+农业、农产品提质增收等主题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及技术咨询、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目前,已建立科技示范基地7个,建立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户400余户,开展集中讲座1.1万余人·次,开展技术指导2.5万余人·次,实施了4.5余万亩核桃、芒果、桑树品种改良,在北部贫困地区试种了党参、生姜、大蒜等200余亩。全面提升了贫困地区科技种养殖水平。

一拓展”--拓展销售渠道

着力在产品变商品、商品变财富上做文章,强力打通产品销售“链条”,确保贫困户增收致富。

近期拓展市场。 已在格萨拉乡启动了“快递+助农电商”示范点,准备向全县推广;建立了牛羊、芒果、桑果、土豆等交易市场10余个;已在攀枝花市设立了“盐边县乡味村鲜农特产品直营店”;已和成都益民菜市达成了意向性合作。

远期打响品牌。 已和20余家企业签定销售合同,已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出口芒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21个,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面积16万亩,特色蚕桑产业发展与中丝集团签定5.1亿元合作协议。

通过产业发展,目前,全县3521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3300-4300元的达1647户,4300-5300元的达1128户,5300元以上的达659户。

 

供稿单位:盐边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