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产业“文章” 跑出脱贫致富“加速度”

17.03.2016  11:09

 

今年春天,武胜县鸣钟乡龙庙村的300多亩荒山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一株株李树苗争先恐后地生出新芽。2月26日,该村“第一书记”陈加林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说:“这一产业基地不仅彰显出这片土地的新气象,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脱贫致富的原动力。

 

受道路交通状况落后、产业发展基础差等因素制约,2013年,龙庙村人均纯收入仅3555元,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在实施精准扶贫后,2015年,全村78户27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陈加林说,“如今,村里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大幅改善,规模渐显的产业基地将逐步释放能量,为村民致富‘加速度’。

 

产业大道串联成带,杂草丛生的荒山地变身为生机勃勃的产业基地,龙庙村的巨变正是武胜县做强“产业”文章,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脱贫攻坚战中,武胜县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增收长效产业,2015年,该县18个贫困村成功“摘帽”,6107户17430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引凤返巢”兴富民产业

 

当天上午,龙庙村业主刘安平又来到基地“监工”。“最近天气晴好,我得督促乡亲们加紧给这300多亩李树苗施肥,并套种上时令蔬菜;那边的坡地正在平整,今年还将栽种200亩桃树……”每到基地,刘安平就像拧紧的发条一样,“乡亲们相信我才跟着我搞产业,我得加紧把基地搞好,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

 

刘安平是土生土长的龙庙村人,一直以来,她与丈夫在云南、广西等地做水果生意,他们如今的销售网络不仅遍布西南地区,在昆明,他们还拥有40多家大型水果连锁超市。去年9月,龙庙村的产业发展大会上,乡亲们一致希望引回刘安平夫妇返乡发展产业,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于是,龙庙村定点帮扶单位、鸣钟乡的领导干部“临危受命”,成立了龙庙村招商引资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带着乡亲们的期盼,立即奔赴昆明,准备“引凤返巢”兴富民产业。

 

起初,我们并不认为回乡创业是明智之举。”面对记者,刘安平道出了她当时的顾虑,经过30多年的辛苦打拼,她与丈夫才小有成就,回乡创业不但要投入大量资金,还要花费很多心血。但在招商引资工作组的感召下,刘安平夫妇及其侄儿毅然决定返乡创业,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在家乡发展“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现代观光休闲农业。

 

乡亲们主动流转出土地,争相到基地务工,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500亩土地调型,300多亩李树下了地。”看着长势喜人的李树,刘安平的干劲更足了,“我们还将为乡亲们免费提供种植技术,让他们除土地租金及务工收入外,还能拥有更多致富的路子。

 

事实上,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武胜县十分重视在外能人的致富带动作用。2015年,该县先后引回鸣钟乡小寨村刘敏等30余名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吸纳3000余万元社会扶贫资金用于扶贫开发。目前,万隆镇飞来石村、白坪乡隘口村等村发展起了冬枣、柠檬等特色产业,全县新建农业产业基地1.1万亩。

 

一三产互动”助群众增收

 

春光明媚,前来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踏青的游人络绎不绝。“天气好了,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玩,路要打扫干净。”27日一大早,高洞村村民杨德寿像往常一样,驾着电动三轮车开始清扫沿线道路上的垃圾。

 

自从村里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后,我们的生活就大变样了!”杨德寿一边“巡查”路面,一边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家还是贫困户,除了种地全家没有其他收入,现在他家流转出土地6亩,每年租金就达4000元;他和老伴在度假区务工,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自己也种了一些甜橙,每年可以增收数千元。

 

家里的农家客栈正打算装修,相信今后我们家的收入会更高,生活会越来越好。”看着乡亲们一个个吃上了“旅游饭”,去年6月,杨德寿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一栋小洋楼,也按乡村客栈标准设计了套房,准备搞农家客栈。

 

在高洞村,因旅游业发展而成功脱贫致富的,并非杨德寿一人。该村村主任杨开云介绍说:“不少村民开办了农家乐,有的还做起了自行车租赁生意,村民们增收的方式越来越多,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5万元。

 

凭借区位及资源优势,武胜县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思路,以旅游为载体,以脱贫为目的,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渐渐走出一条旅游扶贫开发的新路。“全县133个贫困村,计划20%要通过旅游脱贫。”该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将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园区务工,自办客栈、农家乐等方式,实现就地就业创业,“到2017年底,全县将发展20户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建成3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点),带动全县23931户68507名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广安日报 文伟 闫金强 记者 胡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