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路上 如何一个都“不掉队”
——巴中探索贫困户共谋产业、共享红利新路
□记者 庞峰伟
8月20日,平昌县鹿鸣镇燕山村,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和几位股东一起,忙着对千亩茶园进行查看、管护。这几位股东身份有些特别,都是当地贫困户。
在200公里开外的南江县寨坡乡水田坪村,贫困户岳俊蓉也闲不住:一边加紧进行稻田收割,一边还操心着附近工地上正在建设4层楼高的旅游酒店。同样作为股东,岳俊蓉一次次憧憬着今年底即将迎来的第一次分红。
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当上股东,这并不新鲜。不过,如何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甚至更多的红利,却是个难题。连日来,记者走访巴中多地,发现不少基层创新正成为贫困户走向致富的法宝。
能人带头不可靠?
利益联结机制化解信任危机
“土地种了茶,我们吃啥?”4年前,当王浩第一次动员鹿鸣镇的老乡种茶时,就遭到当头一棒。祖祖辈辈种粮的村民不理解,也不舍得流转出1000亩土地用在育苗和栽茶上。
但村民们确实穷。王浩还记得,一位近70岁的老人悄悄找到他,希望能帮忙找个挣钱的活。原来,这位老人每年靠种粮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虽然他也几次去场镇上找过其他工作,但是别人看他年纪大,都不收。
“这样的情况,按理说村民应该支持种茶,流转费每亩每年400元,大家还能来园区打工。”王浩起初想不通,村民为啥都不支持?
后来,王浩再一户一户走,不急着谈茶,而是像朋友一样跟村民“摆龙门阵”。慢慢地,他摸清了村民们的顾虑:一是担心到园区持续务工的承诺不能兑现,如果每年只干一两个月,也挣不到好多钱;二是怕万一产业失败了老板跑路,大家不仅拿不到流转费,地还荒了;三是即便产业发展好了,也只有老板赚大钱的份,村民还是干苦力。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王浩只好向当地政府求助。几天后,村民、村镇干部、企业三方一起在田坎上开起了大会。几经讨论,三方最终想出了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办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不仅能当打工者,还能做股东,进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2014年4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王浩带领村民组建平昌县农发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入股:一是以现金按照每股1000元的形式入股,二是用自家茶园以每亩茶园作价1000元入股合作社。其中,入社50股以上的茶农可推选为理事会成员或监事会成员,50股以下的茶农为社员。同时,合作社按照生产、质量、种植服务、品牌、销售“五统一”的模式,开展新品种选育,优质茶苗繁育、销售,生态富硒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展示等业务。这一过程中,村民全程参与,合作社还不定期开展各项培训。
一年后,合作社顺利吸纳茶农1668人,管理入股茶园达8000余亩。当年,王浩又组建了四川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研发产品和拓展市场。十几位懂技术的茶农还成了公司的管理人员,每月拿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如今,秦巴茗兰公司不仅形成了纵深产业链,还带动了全镇茶产业发展。据测算,到2018年鹿鸣镇将有万亩茶园投产,年产值将达5000万元,带动近2000人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
政府帮着建酒店
让企业给贫困户“打工”
化解了信任危机,鹿鸣镇的茶农纷纷当上了股东。而在南江县寨坡乡,当地贫困户则通过政府帮扶,很快就要当上“老板”。
“通过调研发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并不是很稳定,还可能因市场风险、财务不清等情况产生新的信任危机。”在寨坡乡党委书记蒲隽看来,股东好当,但要分到应得的红利并不容易。
大山深处的寨坡乡,海拔1300多米,全乡2000多人中,尚有贫困户53户。种水稻、种玉米、种小麦……几十年来,大伙儿种的不少,但赚到钱的不多。
去年,寨坡乡反复讨论后决定傍上光雾山旅游这棵大树,打算以旅游集镇为突破,第一个项目就是在附近建设一个占地2500平方米的乡村旅游酒店,以此拓展脱贫群众增收渠道。“我们乡森林环抱,环境优美,离光雾山景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发展旅游产业肯定大有作为。”
为了让贫困群众参与其中,寨坡乡也做了不少尝试。不过,因为此前在开展各种利益联结机制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企业亏损、分红不公等问题,这次他们决定尝试“贫困户入股固定资产当老板”的新模式。据了解,寨坡乡先期将通过整合产业扶持周转金、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等170万元,乡政府再投入130多万元建设酒店。建成后,按户均30平方米确股到搬迁贫困户,每年按股分红。
“政府不持股,酒店的全部股权都划分给全乡53户贫困户。”在蒲隽看来,这种模式不仅让贫困户变成了股东,更成为了“老板”。
目前,寨坡乡正与几家有经验有实力的酒店经营企业洽谈,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如此一来,招引进的企业相当于为贫困户“打工”,政府协助村民进行经营监管、账务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