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激活“造血”细胞
—— 广元利州区白朝乡马家村发展食用菌脱贫富民
村民正在晾晒香菇
□严忠 郭桂花 记者 张文良 文/图
摘菇,装箱,装车……10月21日一早,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马家村三组村民宋文强一家就开始在食用菌大棚里忙活了。
“没想到高山上也能种蘑菇赚钱,这大棚成了我的‘摇钱树’了。”宋文强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夫妇俩今年种食用菌总收入可实现4.8万元左右,比去年增收3万余元。从打工、种地两头跑的“两栖”农民到家门口致富,宋文强仅是马家村利用产业扶贫项目发展食用菌富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民主决策
29万元扶贫资金撑起村民致富信心
整齐的食用菌大棚沿路排开,路上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满背篓的香菇边走边说笑……顺着马家村一路走去,记者沿途都能看见丰收的景象。
提到产业扶贫,刚从自己香菇大棚里忙完的马家村党支部书记欧维勇告诉记者,马家村地处山高林多的高寒山区,全村124户村民,贫困户就占47户,除了少数几家能种点香菇换个零花钱以外,留守的劳动力仅仅靠种地的收益也不大。2013年1月,村上积极与区扶贫和移民局取得联系,争取到各类项目扶贫资金29万元。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落户,让马家村村民看到了希望。经过几次村民大会,区扶贫移民局和村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遮阳布、菌种、薄膜、烘干机、粉料机、技术培训等所需资金统一在项目资金中开支;菌棒料、场地、生产劳动力等由村民自己出。同时,村里专门成立了由村组干部和普通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管理领导、资金管理、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廉勤监督五个项目实施小组,便于项目有序推进和资金监管。
自主参与
产业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从今年2月开始,马家村村民们利用农闲积极备料、粉料。没有投工投劳的农户按照女工每天60元,男工每天70元来补齐。然后,食用菌统一接种,再分到各家准备的大棚里。
从自主决策项目、建设方式、民主选举项目管理人员到自主决策资金使用;从项目进度、质量、投工投劳到材料质量、价格、数量、资金使用等情况的公示公告;从技术骨干外出“取经”到家家户户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马家村全体村民均全程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在产业扶贫项目的带动下,该村菇农现已增加到了80户,占村民总户数的65%,且食用菌大棚均于今年8月开始投产。
“有了粉料、装袋设备,节省了很多劳力;有了专业技术人员,不怕菌棒不长菌子;有了烘干机,不怕没卖完的菌子烂掉。扶贫项目的实施的确给了老百姓很大的帮助!”三组村民杨猛说,受益于村里扶贫项目资金创设的各种条件,他家今年的地栽夏菇4.8万袋可实现总收入28.8万元,实现纯利润9.6万元。
截至目前,马家村食用菌产业总投资达67万余元,已完成各类食用菌栽培16万袋,户均2000袋。其中6万袋夏菇进入丰产期,实现收入12万余元。预计到年底,夏菇还可实现收入24万元,同时10万袋冬菇可产干菇4.3万斤,可实现收入约129万元。按此计算,食用菌项目将给该村每户菇农增加收入2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