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保障农户持续增收

03.01.2017  23:43

  2016年来,宜宾市畜牧水产局结合脱贫增收和现代畜牧水产业发展“两条主线”,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打通养殖龙头和专合社同贫困户的利益渠道,着力提升扶贫专项资金效能,切实保障农户持续增收。

   实行股权量化,依托财政打牢基础。 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户不低于70%,且重点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将扶贫资金直接补助转变为股权量化的方式,贫困户将补助资金入股专合社,年底统一获得股权收益,发挥财政资金的“酵母”作用。如兴文县毓秀苗族乡迎春村,通过村里的林下散养黑猪专合社颁发股权量化股权证,让贫困户成为“股东”,每年可拿到不低于5%的保底分红,同时入股的扶贫资金作为专合社的周转金,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农户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现阶段少数贫困户存在着“等靠要”“脱贫靠政府”等消极和依赖思想,不主动发展产业。市畜牧局通过推广“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即企业通过收取保障金的形式,为农户提供养殖资本,设定保底收益,按比例分配收益,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如翠屏区邱场镇四川巨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七统一、一保底”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统一修建标准化圈舍和发放架子牛,按照二八分成和养殖户进行利益分配,同时每年年底评选出一部分优秀创业养殖户,给予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

   提供优质服务,放大产业扶贫效应。 为了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缺技术、缺信心”的问题,改变贫困户在养殖生产中所处的弱势地位,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和专合社的带动作用,为贫困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通过养殖技术、周转资金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扶持,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如兴文县僰王山镇永寿村本地的凤瑞、鸿润和花语岸等龙头为村民提供鸡苗、养殖和防疫技术,通过合同饲养、订单饲养、统购统销等合作模式,今年新发展存栏300只以上山地乌骨鸡规模养殖贫困户76户。

   壮大集体经济,大力推进整村脱贫。 村集体收益是贫困村整村脱贫的一项重要指标,部分贫困村通过将村集体资产如土地、林地等租用给养殖专合社和为专合社提供联络、场地租用等服务的方式获得集体经济,或者将现有的集体经济通过股权量化的方式直接入股,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如长宁县双河镇铜锣村,通过以村集体以土地折资入股栏杆石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万元,扣除专合社可提取的公积金和公益金后,预计今年可分红3.2万元,2017年起每年可分红9.7万元。

   强化人才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按照“稳定增长调结构、改革创新促转型”的要求,依托广大养殖专合社和龙头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今年在全市各县(区)发展专合社养殖培训基地44个,开展畜牧水产业技术“跟班培训”615场,并通过畜牧驻村农技员到村开展技术培训46175人次。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印制《畜牧水产科技扶贫手册》2万册,主要介绍农村畜禽和水产养殖的普及技术知识,对接市人才培训中心分发各个养殖培训基地,并作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