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28.02.2018  12:42

 

 

六松村村民在中药材基地务工。

 

道桩村村民将刺树树桩卖给业主。

        产业引擎
      蜀乡新故事
□记者 吴平/文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更为村民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创造了条件。
    2017年,我省以省政府名义先后召开农业产业扶贫和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现场会,分四大片区举办农业产业扶贫现场会暨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培训会,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总结推广30个产业扶贫范例。落实中央和省农业资金11.61亿元,建立健全到户帮扶措施,培训贫困户43.9万人次。预计全年有54.4万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发展脱贫。
心语心愿
  六松村的返乡创业青年胡继承之前在外地承包建筑工程,攒下一些家底。“原以为20万元能打开局面,没想到这都花了50万元了还不见头。”胡继承说道,他流转的这200亩地“四台地”,杂草有一人高,挖机都开不进去,大型旋耕机也转不动,只有先请人把草割了。即便如此,一台挖机一小时也推不完4分地。
    虽然实际成本远远超出了预算,但胡继承不敢在种植上 “注水”。他买回来高效磷肥和好的有机肥对土质进行改良,药材苗选择大规格的植株,每棵35元。
    在自己家乡发展产业,不好好做会被戳脊梁骨的。胡姓在六松村是大姓,在基地务工的村民,都是沾亲带故的,长辈有叔伯,平辈有兄弟,这样一层关系,让胡继承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能通过自己的带动让家乡变得更美更富,比在外面挣多少钱都更有意义。其他组的村民都希望我早日扩面,把他们闲置的土地也承包了,这样他们还能多增加一项租金收入。
一村一品 昔日荒地变成聚宝盆
  1月15日,以往正处于冬闲的中江县通济镇六松村村民,当天却在接近零度的天气中忙着种丹参。58岁的村民胡兴木左脚先天残疾,无法外出打工,现在他在中药种植基地打工,一天有60元务工费;未来他家的田地或流转或入股,还能有租金或分红收入。
    作为典型丘陵地区的中江县是有“台阶”的,一、二台地势低平、齐整,村民在上面精耕细作,三台四台就到了山腰、山顶,盈盈凯江水引不上去,大片被抛荒。通济镇党委书记张辉告诉记者,该镇“四台地”从被嫌弃的撂荒地到成为生机勃勃的特色经济示范园,已成为产业扶贫富民兴村的一个缩影。
    通 济 镇 户 籍 人 口35000多人,靠近县城的地缘优势让很多村民先人一步外出打工、创业。本地的特色经济作物比如甜桃也起步很早,举办桃花节还在成都龙泉驿区之前。但限于投资没有跟上,规模一直徘徊在千亩左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停滞了。
    围绕脱贫攻坚,通济镇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兴村的布局,集中资源和项目向贫困开战。
    “我们充分利用同乡资源,为那些事业有成的老板返乡创业牵线搭桥,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在一村一品的产业导向和 ‘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上进一步完善。”通济镇镇长冷波介绍,这些老板大多是“跨行”搞农业,为其做好市场信息、政策对接、金融服务等工作尤为重要。比如“四台地”缺水,抗旱品种更容易成功,实践证明,白芍等中药材就比较适合这种弱碱性的沙土中种植。
    截至目前,该镇苕坡村的黑猪、黑山羊、土鸡养殖已见雏形;泉水村蚕桑基地研发出桑芽(叶)茶、桑椹酒等产品,每亩桑茶能增加收入1200元;道桩村形成了芍药、金川佛手套种模式,新建休闲山庄1处,完善了园区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农旅结合的休闲示范园已经初具规模……昔日杂草丛生的“四台地”变得生气勃勃。
    和中江县的 “四台地”类似,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也属于缺水地区。当地因为地处喀斯特地质区而保不住水,年降水量少,但是蒸发量却大。该乡乡长夏仕勇介绍,过去村民曾经因为争水打架。打响脱贫攻坚战后,该乡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把“想水沟”变成“响水沟”,当地补上了缺水的短板,又根据光照时间长的优势,引进海升果业等社会资本,发展起了冰脆李、柑橘、柠檬等产业。2017年,还举办了山地自行车拉力赛,借此带动了乡村旅游。偏远的彝族乡着实热闹了一把。
收入多元 贫困户持续增收有保障
    小农户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人、经营风险高,很难获得贷款,特色种养难以起步。
    但如果有了公司在当地投资兴业,并且农户的产业与其一致,在生产、销售上能够以大带小甚至兜底回购,金融机构便有了底气,能够将金融信贷等产品提供给农民,增加其财产性收入。
    2016年,中江信用联社通过 “公司+农户”担保贷款,为通济镇道桩村鑫森中药材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余亩,为41名农户发放贷款175万元,带动了全村260余户一起种植中药材。
    通过基层政府和基层金融机构的“双基合作”,道桩村9户贫困户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道桩村村民何克林便是其中一位,他把钱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陈友文与之签订协议,不管该社经营情况如何,由其负责偿还本金,而何克林不仅有分红,还能够享受财政4‰的贴息。
    除此之外,道桩村还针对贫困户成立了100亩扶贫产业基地,贫困农户出资7%,总收入的51%用于分红,其中70%按股权分红到人,1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
    “贴息、分红、租金,财产收入的多元化,对于抵抗经营风险,防止重复返贫起到了重要作用。”张辉介绍,于是同时,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也并驾齐驱:
    通济镇2017年脱贫的63户贫困户均建有果园、菜园、畜禽养殖园等 “微产业”,全年共介绍贫困户外出务工48人次,开展劳务培训3期136人次。2017年,全镇实现脱贫163人,整村退出2个 (同缘村、六松村),7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冒。
    叙永县石厢子乡也有多元经营、多渠道增收的旅游资源。1935年春节期间,中央红军在长征中,中央机关驻石厢子两夜一天并召开会议。如今,会议旧址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在旅游线路上,村民开起了火盆烧烤等副业,把家中二三楼打造成为民宿。“有些村子,新村建设搞得红火,但没有产业支持,终究是不长久。”乡长夏仕勇说道,所以他们下定决心,把水利、交通等产业基础做扎实,以火把节、采摘节等为载体,向广大游客展现彝族新村新貌和 “金雄鹰”(彝族男青年)“金索玛”(彝族女青年)的脱贫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