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发展路上“装引擎”

03.08.2015  22:51

      弯着身子,不一会功夫李小琼就把茄子摘了满怀,“这是今年种的新品种,阳光骄子哦。

  李小琼面前的3000亩蔬菜基地,是天全县城厢镇白石村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项目之一,今年完成了改扩建,梯地改梯田、新建了沟渠道路。

  原来,产业优势一直不突出的白石村,在市农业局等市级部门联村帮户下,依托蔬菜基地,吸引了天全县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落户;城厢镇整合各级各部门的1700万元帮扶资金,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怎样开展帮扶?

  厘清思路 蔬菜基地变园区

  入伏后天气炎热,让白石村4组村民高志强的农家乐生意火了起来。7月27日上午,小鱼塘边的五六位客人正享受垂钓的乐趣,灶上大铁锅里的柴火鸡翻滚着,浓香四溢。

  高志强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成为农家乐老板,坚定他创业信心的,是白石村在灾后重建中,逐渐明晰的产村相融的发展之路,“特别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开始建设了,以后来白石村休闲娱乐的人肯定多。

  白石村的生态优势明显,但并未转化成发展优势。“原来我们就没有想过,以产业循环的模式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城厢镇党委副书记毛波勇坦言。

  早在2007年,部分白石村村民开始种植蔬菜,并成立了合作社。但都是“小打小闹”,因为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菜下山靠人力,村民无力把产业壮大。

  2013年,我市联村帮户工作开始,市农业局、市委党研室、市保密局、市妇联等11个市级单位统筹推进城厢镇的帮扶工作,并帮扶白石村梳理了发展思路:蔬菜基地初具规模,何不借此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修建沼气池解决群众生活用气,沼液沼渣作肥料?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发挥生态示范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在市级单位多方争取下,白石村的生态优势引来众多关注,天全县农业、水务、国土等部门给予项目扶持,当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最终落户白石村——这里单一的蔬菜基地,终于升级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整合了各方的1700万元帮扶项目资金,城厢镇按照确定的思路,推进各项目的实施:3000亩蔬菜基地改扩建项目率先启动并完成;两个存栏2000头的养猪场正在建设;引进本地公司开发白石村鱼塘,以水库为中心开一家集餐饮、娱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为一体的四星级农家乐,打造旅游新亮点。

   如何确保实效?

  明确重点 打出帮扶“组合拳

  今年5月份,3000亩蔬菜基地改扩建项目率先完成,这不仅让白石村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周边的十里村、两岔村也直接受益,预计可实现新增总产值249万余元,为白石村装上了长远发展的“引擎”。

  瞄准发展良机,李小琼流转了100余亩土地,种满了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农业技术专家时常来到地里,指导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标准化种植。

  “现在家家都有三轮车,车子直接能开到地里头。”白石村村民初步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白石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华说,村里的合作社正积极与雅安、成都的商贩对接,扩大蔬菜销路。

  在市农业局机关党委书记任大俊看来,联村帮户的关键,在于发挥部门优势、打好帮扶“组合拳”,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灾后重建工作,明确帮扶长远目标和短期重点;另一方面要整合力量、统筹资源,各部门共同想办法、出主意、使力气,帮扶工作要帮出成效,才能给群众带来实惠。

  在2013年农房重建启动时,11个帮扶单位就及时收集梳理城厢镇各村(社区)灾后重建中的问题,做好群众的解释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共同商定筹集30万元,用于特困户建材补助、增添过冬物资等。

  “蔬菜基地的规模有了,现阶段重点就是打造绿色食品等行业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也在支持鼓励本地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来。”任大俊介绍:“我们会继续发挥部门优势,凝聚群众重建共识,激发内动力,促进群众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记者 张婧

     相关链接:

  立足生态资源特色,我市在科学扶贫中不断探索实践精准扶贫,大力实施茶、果、药、林、畜等“五雅”产业扶贫。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注重新农村建设与推进扶贫开发结合,发展了有机茶、猕猴桃、核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