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为抓手 罗江区助力贫困户稳定增收
“要想富,产业发展是出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德阳市罗江区充分发挥产业扶持脱贫的“造血”功能和基础性作用,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推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一)建设扶贫产业园,集中力量助扶贫。 全区充分整合扶贫资金,按照“适度规模、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原则,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引导、培育名优特色农业产业入驻贫困村,打造具有“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产业园27个15000余亩,利用产业发展助推扶贫增收。
(二)、创新建全机制,奠定产业园良好发展模式。一是 着眼三个集中:产业集中发展,资金集中使用,资源集中整合;二是把脉精准:精准确定对象、精准设置股权、精准分配收益、精准调整进出新模式,产业园发展架构清晰呈现, 5200多名贫困户由此受益,该路径破解了贫困村无集体经济“空壳村”的难题,找到了一条稳定、可持续的扶贫新路。
(三)是强化贫困户主体意识,调动参与激情。 全区27个扶贫产业园采取乡镇引导,村“两委”组织,专业合作社领头,贫困户参与的形式运作,并制定产业园管理“四议两公开”(党支部动员提议、村“两委”讨论商议、股东代表审议、股东大会决议、过程结果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按照财政资金股权量化到人的原则,做好精准量化。此举充分调动了广大贫困户参与建设、管理和监督主体作用,激发了贫困户自力更生意识,有效解决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破解了“兴建产业冷眼旁观,别人致富我等帮助”的问题,让贫困户既务工、又分红,实现“输血变造血”,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园建设更积极主动。
(四)分散发展种养业,精准到户助脱贫。 除了扶贫产业园,全区还存在土地难以集中、居住比较分散、尚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为发挥这些贫困户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全区采取分散种养模式发展特色种养业。 一是 因地制宜选产业。结合土地资源、产业现状、传统种养习惯等,确定产业类别。如蟠龙镇合圣村结合地处浅丘、闲置山坡土地多的现状,就将九叶青花椒作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柱。 二是 因人施策定产业。为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受益覆盖面,罗江区出台了“千户万元能繁母猪项目”和“小微项目”政策,投入400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养殖能繁母猪、家禽或者种植业、手工业等,通过产业助力脱贫。截止2017年年底,全区共计645头能繁母猪已产仔5160头,已产生效益215.18万元,户均增收4077元。小微项目平均每户贫困户纯收入2000元左右,全区贫困户总产值达到310万元左右,由于经济效益与脱贫成效显著,贫困户种养殖热情与信心也空前高涨。 三是 因业指导助产业。发挥德阳市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团罗江分团36名“农技人员”的作用,根据产业需求,将对口技术人员分组到镇、村,全程参与建设,做到“一个产业有一个技术人员指导,每项需求有一名技术人员负责”。同时,强化“土专家”“田秀才”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式教学模式,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支撑。目前,罗江区建成农林、畜牧、水产类产业扶贫园27个、面积15000余亩、有产出面积8500余亩,全区5200多名贫困户依靠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脱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与此同时,借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凸显的产业园优势,罗江区又积极推动“互联网+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产业链条向更宽更广领域延伸。目前,全区建成集农业采摘、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20余个,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8条,“枣子节”“梨花节”等10项节会活动持续开展,农业的多功能明显提升,贫困户更是从中受益匪浅。
产业为依托与支撑,书写了罗江脱贫攻坚“新答卷”。
(四川德阳市罗江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局张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