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持 让巴塘农牧民实现自身“造血”

04.05.2014  11:12

23日上午,巴塘县竹巴龙乡洞春藏家乐,羊圈里传出咩咩的叫声,老板洞春尼玛抱着一大捆牧草喂羊。今年,养了180只羊的他正盘算着和协会一起把养殖黑山羊的产业做大。据了解,全协会养殖2000只羊,带动周边的农牧民一起致富。而洞春尼玛壮大产业的信心来自于家族几十年的养羊经验,还得益于双流县对口的援建,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双流县对口援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双流着眼助推巴塘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扶勤不扶懒、扶强不扶弱,要用少量的扶持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助力工程,通过产业扶持,让巴塘农牧民实现自身“造血”。

 

抓规划编制

 

以科学规划引领藏区发展新序幕

 

未来的巴塘县旅游将形成“一城连一江, 一环带三区”的“开放式”总体发展格局……巴塘素有“高原江南”之称,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去年,投入78.6万元编制的《巴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5)正式出炉,为未来巴塘县的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规划将通过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重新整合包装,将巴塘县打造成为集高原生态观光、康巴民俗体验、温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级旅游目的地,树立巴塘独特的旅游品牌。

 

这是双流对口援建巴塘县,科学规划引领藏区发展的有力探索。紧密结合巴塘发展实际,双流还邀请了川内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家,通过深入调研、共同探讨和充分交流对接,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双流县对口支援巴塘县五年实施规划》;协助巴塘完成了巴塘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五个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同时协助巴塘住建局完成了巴塘县历史上第一套新农村建设规划——《巴塘县金沙江上游生态新村王大龙村村庄建设规划》,拉开了以科学规划引领巴塘发展的新序幕。

 

抓产业培育

 

因地制宜拓宽藏区群众增收渠道

 

产业培育,示范带动是关键。通过实地调研,双流县先后在巴塘县夏邛镇、苏哇龙乡、竹巴龙乡等地,投入100余万元实施了冬草莓示范种植、“振兴508”高产玉米示范种植、巴塘南区海椒示范种植和蔬菜钢架大棚基地建设等项目。

 

在开展农业产业示范引领的同时,双流县投入16万元资金,帮助培育了巴塘县凤金龙种养合作社、巴塘竹巴龙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中心绒安里顶藏猪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三家规范化农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引内地企业参与合作社发展的方式,不断地规范了合作社运行机制,壮大合作社,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包装设计等,进一步提高了巴塘县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拓宽其营销渠道。2013年三家合作社共实现了年出栏藏猪650头,藏鸡5000只、黑山羊500只,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地。通过产业培育、示范引领,使农牧民群众掌握了种养殖新技术,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新技术带来增产增收的实惠。由当初的不愿意发展到现在主动积极申请发展。

 

抓新村建设

 

打造生活安宁祥和的藏家新村寨

 

明年,一个有着统一风格的藏式新村将在王大龙村全新呈现,经过“四改”“三化”后的藏式新村环境将更加优美,功能将更加多样,居住将更加舒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双流采取群众申报、以奖代补的方式投资206万元引导王大龙村103户农牧民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和庭院硬化、绿化、美化“三化”,该村风貌从整体上得到了改善,呈现出了村庄面貌新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藏风民俗新风尚、环境治理健全新机制的“四新”面貌,使当地牧民生活质量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彻底改变了之前人畜不分的生活现状。

 

同时,双流县还投入45万元为王大龙村修建了村级活动中心,并为该村配套建设标准化劳动保障所和村级医疗卫生室。村上的老党员次仁扎西和格绒拉姆说:“我们又有了开展组织活动的地方,厕所、厨房和牛圈也改造好了,我们对双流的援助十分感谢,对项目的建设十分满意”。(记者 陈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