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高坪坚持把产业培育放首位 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15.12.2016  18:13

 

(周汉兵)脱贫攻坚,根本目的是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此,高坪区始终坚持把产业培育放在首位,采取飞地经济、持股分红、龙头带动等模式,带领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飞地经济:无缝链接“抱团取暖

  高坪跳出惯性思维,打破区域限制、产业限制,推动不同乡镇、村组之间脱贫攻坚无缝链接,探索出“飞地经济”模式,走“抱团取暖”路子,并探索出“公益岗位飞地”“技能扶贫飞地”“产业基地飞地”“农旅结合飞地”等多种模式。

  12月9日,记者从青居镇、溪头乡了解到,“公益岗位飞地”模式很受村民欢迎。据介绍,该模式是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劳务承包协议,由贫困户分户承包柑橘园代管。企业负责提供管护技术,并每年补助承包户每亩800元至1000元管理费。该区农工委主任杨安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已有800余户贫困户和企业签订了代管协议,共代管柑橘园4000余亩。每户年均可增收4000元至5000元。

  在斑竹、胜观等地,“技能扶贫飞地”模式效益明显。该区与斑竹竹艺公司达成协议,该公司除吸纳贫困户务工外,还租用贫困村闲置的校舍、活动室、农房,建起竹编技术培训及加工点5个,每年培训竹编技术人员300余人次。此外,公司还提供竹篾和模具,由贫困户负责编织,公司负责回收成品,实行订单加工,先后带动竹编产业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贫困户300余人,年生产竹编系列产品12万余件,年销售收入1100余万元,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持股分红:贫困户发展产业风险小

  南江乡猫儿寨村贫困户陈云婉的老伴今年80岁,患有严重腰疾。儿子长期患病,孙子正读初中。全家人的生计靠她一个人种庄稼维持。

  该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郑帮学告诉记者,对像陈云婉这样自主创收能力有限的贫困户,产业扶贫难度较大,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举措。猫儿寨村日前成立了众益果木专合社,建立油桃、中药材种植基地800余亩。财政投入及社会捐赠积累了30余万元,除用于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外,剩余的10万元作为合作社的发展资金。合作社将不少于50%的发展资金作为“贫困优先股”或“贫困户股份”,分配给该村包括陈云婉在内的42户贫困户。

  根据协议,即使合作社不盈利,猫儿寨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及贫困户也能获得不低于银行贷款利息的保底分红。以一年期贷款利率4.35%计算,42户贫困户一年可分红2610元。如果合作社盈利,还将按利润的10%进行二次返利。

  除享受入股分红外,陈云婉家的两亩地也全部入股合作社。“明年油桃卖钱了,可以分两笔红利,加上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每年估计有2万元收入。”陈云婉高兴地说。贫困户持有合作社股份,但不参与经营管理,也不承担生产、经营风险。在约定期限内,合作社不得要求贫困户退股,保证了贫困户入股资产的安全。

  郑帮学介绍,贫困户脱贫后,需退出“贫困优先股”或“贫困户股份”。这部分股份将分配给新增贫困户或均分给其他贫困户,继续发挥其扶贫功效。

  龙头带动:利益联结有保障

  据介绍,该区24个贫困村已实现专合组织全覆盖,并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8家,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施产业扶贫,发展蔬菜、柑橘、核桃等产业4万余亩,受益贫困群众达3万余人,带动4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为确保利益联结机制有实效,该区针对各乡镇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状况、资源优势以及龙头企业分布等情况,在老君、走马、东观等农业基础好的乡镇,推广“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球盖菇等产业。在鄢家等地,组建花椒专业合作社,推广“631”扶贫模式(按“631”的比例投入、按“631”的比例分红、按“631”的比例承担责任),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在御史乡杉树沟村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把业务延伸到会龙、长乐、喻家等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