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托起环卫“强企梦”

10.03.2015  18:54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新常态”意味着挑战更多、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对于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环卫集团)来说,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在这个“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勇气、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环卫服务新模式,实现环卫人的“强企梦”。

环卫服务新常态:摆脱低效配置

公共性不是环卫公用事业单位可以低效配置资源的护身符。环卫公用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企业化运营发展环卫产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环卫事业的公共性。

而我国很多城市的环卫公共服务主体以事业单位为主。这种运营体制往往不讲成本,不讲效益,市场竞争能力弱,导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大。在我国发达地区,公共财政尚能勉强维持环卫公共服务现有水平,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支持有限,环卫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低,已经制约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采用PPP模式既是政府自身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鼓励各地方采用PPP模式实现公私合作,这意味着环卫公共服务市场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4年,北京环卫集团采取PPP模式与北京市房山区、贵州省贵阳市等地实现战略合作,与北京市平谷区、河北省张家口市等地已达成合作意向,环卫业务范围迅速扩展。

在这一进程中,有些壁垒有待突破。比如,对公用事业类企业的定义和分类不应有地域差别。举例来说,北京环卫集团在北京行政区域内属于公用事业类企业,承担该市环卫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任务,享受公用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如果到其他地区拓展业务时,北京环卫集团往往就被视为竞争类企业,势必增加了环卫基础设施投资的成本,加大运营的压力。这一点导致拓展业务的环卫企业更多选择投资高利润设施,引发产业结构失衡。因此,需要国家层面统一界定公用事业类企业的定义和分类,以促进龙头环卫企业在各地的发展。

服务模式变革迎来发展机遇

目前,全国环卫领域仍然广泛存在着事业单位和企业并存的“双轨制”,且环卫事业单位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这种运行机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导致环卫资源配置不当、运营成本过高、工作效率低下、新技术应用滞后、作业标准无法统一、整体活力不足等问题。

随着国家和社会民众对环境的重视以及面临能源日益枯竭的威胁,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就显得越来越有价值。特别是生态文明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高品质的环卫公共服务,这给环卫服务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4年以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指引下,北京环卫集团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模式,通过提升战略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从过去“环卫运营单一化”一条腿走路,向“大环卫”服务和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双轮驱动转型;从产业低端化向产业高端化;从全产业链向绿色低碳双回路循环产业链转型。

如今,北京环卫集团打造了若干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正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环卫服务综合运营商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服务商,在环卫服务、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与周边地区展开了全方位合作。比如通过构建物流体系,实现对回收垃圾的分拣与转运,有效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多种方式与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合作,为回收分拣的固体废物寻找出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运营机制是“强企梦”的基础

环卫服务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首先要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什么样的方式有利于实现这一点,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运营方式。北京环卫集团以构建成本价格体系为基础,扭转以前不讲成本的作业方式,初获成效,运营效率大大提升。该集团探索“分布式经营模式”,把划小核算与承包经营以及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三者结合起来,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由于传统环卫公共服务的特点,产业高端化是环卫企业做强的弱项。所以,笔者以为,要通过顶层设计、结构调整、流程再造以及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产业是否高端决定权在企业自己手里。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生活垃圾转运可能就是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体系,而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可以大量融入自动化以及生化技术等等,也就是说,环卫服务智慧化以后,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谁能说家庭小时工是高端的?但是在德国,“小时工”已经升级为“社区管家”,提供高端私人定制服务,这就是新商业模式带来的积极变化。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