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再出发——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5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大家好!
明天就是2015年元旦,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欢聚一堂。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党政班子,特别地代表王顺洪书记向莅临今天茶话会的各位致以诚挚的祝福!并通过大家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医护工作者,向老领导及离退休老同志、海内外广大校友以及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各界友人,致以新年的问候!祝大家新年快乐、羊年吉祥!
刚刚过去的201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深化综合改革的大幕开启,法制中国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万象更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日益增强。
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以昂扬的身姿、坚定的步伐,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通过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加强干部公开选拔力度和执行力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斗志昂扬,干部队伍作风务实、执行有力,学校呈现出锐意进取、只争朝夕的大好局面,学校2014年工作可谓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下面仅以学校“三大战略”的实施效果为主要内容,来晒一晒我们2014年的成绩单:
一是人才强校主战略效果初显。 在本土人才培育方面,范平志教授当选IEEE FELLOW,康国政、闫连山、唐小虎、朱旻昊等4位教授当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平教授获评“杰青”,彭其渊、孙林夫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有5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正在公示),同时,青年俊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在人才引进方面,7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加盟交大,他们中多位也是“长江”、“杰青”,而且陆续还有一批 “长江”、“杰青”、“千人”、“青千”、“青拔”、“优青”等高层次人才、团队以及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博士来校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坚持“引、育、逼”和强化“入口关、职称关、考核关”的政策执行良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青年教师“双百计划”和海外专家“双二十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学校新增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141项)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再创新高,尤为可喜的是外国语学院成功申报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我校文科领域国家重大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二是国际化战略扎实推进。 与英国利兹大学共建的“西南交大-利兹学院”合作办学项目成功获批并将于明年招生,全面推进了各学院海外院长聘任工作,土木学院进行了学校首次学科国际评估,学校在国家“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功举办“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上海)高峰论坛”,近日隆重发布的中国和世界高校国际化排行榜(URI)影响广泛,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学术服务国际化等各项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
三是数字化战略启动实施。 学校成为西部率先上线MOOCs课程的高校,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带头试点的翻转课堂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系统”启动建设;学校牵头发起成立了科技云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服务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申建工作获得重大突破,我校第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望在2015年获批建设;金融大数据研究院启动建设,其他的大数据相关学科建设也正在谋划布局;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换挡提速,正在加紧推进。
2014年,年轻的交大学子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数学建模、机械创新、结构设计、工业设计、创新创业等多项国内外学科竞赛中捷报频传,在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经典阅读”、“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以及各类名家讲坛中陶冶情操。广大海内外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主要由全国性行业协会和两院院士推荐评选的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评选活动中,30位杰出工程师当选者,我校校友即占3位,他们分别是交通运输系1982届校友王争鸣、土木工程系1984届校友徐恭义、环境工程学院2010届校友杨志忠,充分彰显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让全校师生和广大海内外校友为之振奋和自豪。
老师们、同学们、来宾们,在刚刚闭幕不久的APEC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这个执政新理念关键词,他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这是中国领导人对旧有模式下中国经济遭遇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这“三期叠加挑战”的积极回应,让全世界对中国发展保持良好预期,同时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即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从教育大环境看,国家高等教育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2011计划”大力实施,协同创新被视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将逐步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招生制度改革启动,优势专业与普通专业招生面临不同考验,优质生源争夺日趋白热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等等。这一系列“新常态”的呈现,既给学校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严峻挑战。对此,学校班子有如下三点清醒的认识:
第一,必须方向明。 方向明则心里亮,方向正则劲头足。方向正确,假以时日,事业可成;方向偏离,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学校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谋定而后动。即将召开的党代会不仅要全面确立人才强校主战略、国际化战略、数字化战略“三大”战略,以及工科登峰、理科强基、文科跨越、生命振兴“四大”行动计划,制订学校今后五年和更长时期的发展方针和目标,还要超前谋划好到建校150周年这30年分“三步走”总战略的路线图,明确提出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第二,必须动力足。 学校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大家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来自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来自发展资源的充分保障。当今世界已不再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单一动力时代,而是整体给力的“动车组”分布式协同动力时代,这就要充分调动全校各个院系部处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每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决摈弃“等、靠、要”的懒汉思维和“不作为、不担当”的看客心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增强思想动力和精神动力;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争取一切可获得的外部资源,做大增量,盘活存量,为发展的保障支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动力。
第三,比拼加速度。 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惨烈,对于发展机遇、发展资源和发展占位的争夺已趋白热化,现在比拼的已不是速度而是加速度。须知,我们在努力,别人也在努力;我们在迅猛发展,竞争对手也在大发展,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加速度,发展的结果很可能仍是“等距离落后”,甚至极有可能由于“马太效应”而使得我们和一流高校的差距进一步放大!大家想过当今世界最恐怖的事吗?当今世界最恐怖的是基础比我们好、资源比我们多、区位比我们优、能力比我们强的,竟然比我们更努力、更勤奋、更拼命。只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加速发展,学校才能够完成迎头赶上乃至后来居上,才能实现超常规、非线性的跨越式发展和战略性赶超。
当前,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第十四次党代会筹备和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学校“十三五”规划亦将启动。这三件事情的核心就是认清当前“新常态”,部署交大“再出发”的方向和举措,为西南交大第二个百年辉煌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在十三次党代会上,已提出了“具有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经过近些年来特别是近期学校各个层面的集思广益和深入研讨,在既有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提出今后5年乃至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即 在建国100周年、建校150周年前后,将西南交通大学建设成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
这一战略目标是对十三次党代会发展目标的继承和深化:“交通特色鲜明”是对“具有交通特色”的深化;“综合性”是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深化;“一流大学”是对“高水平大学”的深化。下面,就战略目标中的“交通特色”、“综合性”、“研究型”这三个关键词做一简要说明。
一、关于“交通特色”。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交通特色是学校118年悠久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土、机、电、信、运、经等优势和强势学科,过去是、现在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当要秉承、发扬和光大交通特色,在轨道交通领域打造舍我其谁、非我莫属的领先实力和王者风范。但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新常态下,需要深化“交通”内涵,拓展“交通”外延。
内涵上,交通至少包含技术、文化、哲学三个层次。在技术层次上,交通(transportation)为从A到B、从甲地到乙地的位移;文化层次上,交通(communication)为交流、沟通,交融、汇通。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文明与文明、人类与自然,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对话,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交融汇通。哲学层次上,交通(communion)为“天地交,万物通”,“交通成和”是宇宙之道、人伦之理。
外延上,既立足铁路又不囿于铁路,逐步将轨道交通拓展到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和综合交通,进一步拓展到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即便是轨道交通,也需要大力从“一高”(高速铁路)向“一重”(重载铁路)和“一新”(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拓展。我校在高铁上的优势很明显,但在重载以及包括地铁、轻轨、单轨、现代有轨电车、城际铁路和中低速磁浮等不同制式在内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其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在这两大领域的影响力与学校地位极不相称,需要花大力气加以改进。
二、关于“综合性”。 经过七五、八五特别是最近二十余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形成工科、理科、人文社科和生命医学四大学科群,已有的工、理、生、文、史、哲、经、管、法、医、艺等学科,几乎涵盖了国家学科目录中的主要门类,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格局业已形成。从学科布局和数量上讲,学校实际上已经是综合性大学,但为何大家不认可?这是因为一般而言,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有三大要素:①多学科性、②研究性、③基础性,由此可见,光学科多还不足以成为综合性大学,其基础学科如数理化、文史哲等必须敦厚扎实,且各学科都必须注重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现在,学校适时在定位和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综合性”,旨在突出强调研究性和基础性而不是铺摊子。现在,学校专业和学科数量已足够多,今后要坚决走以大力提高学科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关于“研究型”。 研究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个方面。这些年来,学校抓住了中国高铁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实力充分彰显。学校将继续保持并不断强化轨道交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在工程项目上的强势和在应用技术类学科上的优势,将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定位成专业应用型甚或职业技能型。建设学术(academic)导向而不是应用技术和职业专业(professional)导向的研究型大学,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发展中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就是加速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由上已知,研究性和基础性是“综合性”的题中之义和本质特征。学校在发展目标中之所以明确提出综合性,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基础研究对研究型大学的极端重要性。
近期,根据学校的战略目标,我们正在抓紧制定综合改革方案。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推进依法治校,可以预期的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空间和改革释放的红利都将十分巨大。我们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章程》颁布实施为抓手,以改革促转型、向改革要红利,以法治强治理、向法治要和谐,为一流大学提供科学的治理体系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我们将坚持“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把师生福祉自觉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大力推进以“平安交大、美丽交大、智慧交大、和谐交大”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建设。这既是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也事关全校师生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动力,还关乎筑巢引凤、留住人才等学校发展大计,必须放在优先位置加以高度关切。在大家大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的同时,着力提高学生的自豪感、教师的成就感和员工的尊严感,不断提升全体交大人的幸福感。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2015年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启动“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年。全体交大人定当牢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交大校训,大力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精诚团结,矢志奋斗,奋发有为,抢抓机遇,加速推进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员工和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领导、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常青”的交大梦定将早日实现。
再次祝各位新年快乐!祝我们的交大欣欣向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