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竺可桢书院在峨眉校区揭牌成立
8月27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在峨眉校区风雨操场隆重举行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典礼上,徐飞校长为竺可桢书院揭牌,在峨眉校区就读的960名新生将成为书院第一批学生。
随后,在峨眉校区第一会议室举行的书院发展研讨会上,学校党委副书记晏启鹏同志宣读了竺可桢书院的有关领导任免决定:沈火明同志兼任竺可桢书院院长、党委委员、党委书记,杨德友同志兼任竺可桢书院党委委员、常务副书记。
竺可桢书院以我校知名校友竺可桢命名,书院秉承老学长的“求是”精神,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徐飞校长表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定要明确认识竺可桢书院的重要意义:从大的方面说书院的意义,就是高等教育的一大改革,在“塑才”之前先立人;立足学校自身,为了塑造“五有交大人”,书院模式中的通识教育很有可能会成为其中的关键。
徐飞校长强调竺可桢书院未来发展须秉持“一二三四五”。“一”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二”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也都要硬,即精神成人和专业成才。只有具备了这两点,一个人才可以被称作是人才。“三”则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术大师、管理精英、行业翘楚这三类人才,拓宽学生未来的发展。“四”指的是四位一体,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这四方面。其中的知识探究这一说法可谓是我校的小小创新,相比于其他学校常常提到的“知识传授”,我校的“知识探究”则更具师生平等意味。“五”就是我校的“五有交大人”,即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提到“竺可桢书院”这一名称的意义时,徐飞校长表示,我校未来目标是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提起我校的知名校友,为人熟知的詹天佑校友等都是与轨道交通紧密相关的,而竺可桢校友不但是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更在教育方面颇有建树,书院应运而生,这将有助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五有交大人”的培养目标,也更有助于我校致力建设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
竺可桢书院党委书记、院长沈火明表示,竺可桢书院是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一个重大改革,可谓“先行先试”。我校出于校区复招一本学生后的管理考虑以及为接下来即将建设的其他书院“打头阵”的原因,决定在峨眉校区首次引进书院模式来进一步推进学生的通识教育。尽管在书院建设的面前还存在着人员、设施、制度方面的重重挑战,但沈火明仍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与决心。
竺可桢于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80年盛夏,邓小平同志在登峨眉山途中,来到我校时评价说,“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扬杏佛的,又名扬铨,是江西清江人,曾经留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回国后,参加了革命。四十年代初,与鲁迅一起担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执委,在上海被国民党蓝衣社的特务暗杀了。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那首《悼扬铨》的诗就是悼念他的。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中国现代‘物候学’。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生命活动和气候变化关系的一种专门学问,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还有一个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主持设计搞起来的。”
新学期新起点新气象,竺可桢书院全体师生将弘扬竺可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盲从,不附和”的“求实”精神,传承竺可桢“报国、强校、通才、为民”的教育理念,为实现“五有交大人”的培养目标、为实现“复兴交大,建设一流大学”的交大梦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