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交大加油】校党委书记王顺洪同志为全校党员、全体师生送上“七一”大礼

30.06.2017  18:05

6月30日,建党96周年来临之际,仍在北京学习的校党委书记王顺洪同志为全校党员同志送上了节日祝福,更为全校师生送上了一份大礼:

老师们好!同学们好!同志们好!

明天就是“七一”了,是我党的96岁生日。祝全校党员同志们节日快乐!同时,节日到来,我也送大家一份精神食粮。我把我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作业‘党性教育案例撰写——你身边的共产党员’发给大家,请大家在学习朱铃教授、李群湛教授的事迹中度过今年的“七一”。

——王 顺洪


附:



用马列主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记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铃

今年五月,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一位头发花白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第一排低头“唰唰”记着笔记,认真程度感染了许多与会人员。他就是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中国革命史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朱铃。

 

一、“用洪亮的声音拨开学生思想中的迷雾

1952年,朱铃考入燕京大学新闻专业,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朱铃被分配到新华社,后又听从组织安排,到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任助教,承担讲解马列主义的教学任务。他这一坚持,便是65年的弦歌不辍。自1999年退休被学校返聘以来,他至今仍活跃在交大的讲台之上。

一个新闻系毕业的大学生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老师?朱铃的回答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尊重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用来打开工具箱的一把螺丝刀,而是打开心灵的窗户,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仰望星空,看到前进的方向”。

最初走上讲台,朱铃发现思政课堂存在“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许多学生觉得政治理论课抽象、枯燥。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朱铃想去改变这种状况,“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去赢得青年的心”。

朱铃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特质,从教书育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入手,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不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就没有办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脑入心。朱铃和学生座谈,努力探索,在“有用”二字上下功夫,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

朱铃的视力不好,他患有先天性的弱视症。这对于像朱铃这样一位酷爱阅读、涉猎广泛的教师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演变到后来,他的双眼只有0.1的视力。在阅读书报时,不得不将他们拿到距眼睛只有10厘米的地方才能看得清楚。但这一切并没有衰减朱铃工作的热情。他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准备讲稿,把讲稿上的内容记牢、吃透,原原本本地背下来。医生曾劝他不要经常看书写字,但他却说:“如果不看书,我不敢去作报告。”他上课只带几张写有教学大纲的小卡片,所有的内容都在他的脑海里。他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常常将课堂气氛带动得十分热烈。朱铃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说:“讲课不要看讲稿,心中必须有讲稿。”对此,学生们表示,“朱铃教授的课,不听有一种负罪感。”在学生们眼里枯燥无味的思政课,因为朱铃而重现趣味。

在一次为学生作报告的晚上,突然教室里停电了。为了不中止朱铃的讲课,同学们自发地点燃了蜡烛,只能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里满满当当地挤了400多人,好多人甚至是站着听完了两个小时的报告。

媒体对他曾有这样的评价:“他只有极微弱的视力,却用洪亮的声音拨散了同学们思想中的迷雾……

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中,周而复始的严冬酷暑里,朱铃,始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春风春雨,浇灌滋润着一株株心灵的禾苗……”

二、做青年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赢得众人尊敬的,不仅是朱铃教授精湛的教学。朱铃曾遇到过一位家庭十分不幸的学生,在得知情况以后,朱玲不顾自己的年迈,多次为他奔走,号召大家共同来帮助他走出困境。这位同学在得到帮助以后十分感激,说将来一定会报答他。朱铃却说:“你用不着来感谢我。我一个老头,活不了几年。将来走出困境以后,你应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除此之外,朱铃也不吝给予外校青年关爱与帮助。他曾耐心地劝慰一个高考落榜的失意青年,使他重拾信心,摆脱阴影。终于在第二年高考中获得了好成绩。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不光是对待青年学生,对于教师,朱铃也积极帮助他们进步和成长。有一次,重庆一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编写了一本书,将样稿寄给朱铃请他修改。朱铃利用暑假,不顾三伏酷热,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细细阅读了这本书,将他的意见和建议认认真真地罗列在纸上寄回。他的建议对最后的成书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位青年教师表示,感动自己的不仅是朱铃对他们无私的帮助,更是他敬业的精神。

我多次在学校大会上赞许朱铃教授的功绩和品格,号召全校教师向他学习。今年4月25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到学校检查工作时,我汇报说“朱铃教授的思政课,每次都能听得热血沸腾或热泪盈眶。”陈部长说:“我们就要有那么一大批能把话讲到大家心坎上,能把同学们的眼泪讲下来的思政课老师。

三、退而不休”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思政课教师,朱铃的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践行者的路上探索着、笃行着。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朱铃还应邀为学校离退休教职工人员和在校学生讲解十八大精神,真正做到了“退而不休”。

去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已经年近九旬的朱铃主动请缨,不要车送,不要一分钱讲课费,要亲赴远在160公里外的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为学生们上了一堂题为“大渡河畔的思考”的红军长征专题讲座。当学校提出要向他支付上课的酬劳时,却被拒绝了。问及何故,朱铃的回答是:“我讲的是红军的故事,红军是什么?是我们的先烈。既然如此,我又怎么能收钱?”当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过去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考验,现在面临的则是名和利、金钱的诱惑”时,他讲述了荷马《伊利亚特》中勇敢的船员唱起正义歌曲使女妖羞愧而死的故事,朱老师情绪激动地说:“前进途中面对诱惑,我们应像勇士那样,站在社会主义的船头上,唱出正义的歌曲,它的主旋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小时的报告,朱铃教授饱含深情的演讲让教室内爆发出了数十次经久不息的掌声,深深感动了现场每一位老师和学生。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藏族同学旦增罗布说:“通过今晚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要永远坚信共产主义理想。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铭记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朱玲教授寄语大家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马家军”。他还自费购买了许多与红军有关的书籍,赠送给现场的教师与学生作为鼓励。

除了给在校本科大学生授课以外,朱铃的脚步还走入了小学、深入机关、农村各地去为人民群众宣讲马列主义。他在监狱给犯人们上课,在听过他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之后,许多人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决心痛改前非。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朱铃获得了许多荣誉。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所获奖项数不胜数。而对于自己获得的荣誉,朱铃却表现得十分冷静,他说:“我只是做了许多同志都做的事情,只不过我被发现了。如有可能,请为我们成千上万的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同志说几句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朱铃教授最贴切的写照。他身上这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品质,值得所有人学习、共勉。




还归桃李无言处

——记我国著名牵引供电专家、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群湛

在交大校园里经常会遇见一位身形清瘦,佝偻着背走路的老人,他是一位喉癌患者,7年前在手术住院时他曾经说过:“只要醒着,我不是想电气化铁路就是想诗词歌赋,有时候做梦都是这样,没有时间想死亡。”这是一句震惊了全校师生的话,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现在他的喉咙仍留有插管,需要一只手按着插管才能说话,即便如此,他坚持上班,坚持讲课,取得了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骄人成就。他就是我国著名牵引供电专家、中国共产党员、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李群湛。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多少梦,往事绕心扉。十载风霜人苦闷,东风盼到救国危。千里考峨嵋。” 1957年出生的李群湛1977年考入峨眉山下的西南交通大学。从当年远赴交大求学并留校任教至今已经40年,一直从事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理论、电能质量与控制、过程检测、过程仿真与优化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李群湛师从曹建猷、钱清泉两位院士,一直以他们为榜样,在科研上严格要求自己。他立下豪言:“西南交大的电气人是把中国铁路电气化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干,干就干出世界第一。”牵引供电系统是电气化铁路的核心和关键,其供电方式一经确定,通常难以改变。1988年,李群湛针对现有的供电方式“电分相”的致命缺点首先提出了颇具挑战性的“同相供电”新想法,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他带领科研团队建立起了以“同相供电”为核心内容的新一代牵引供电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系统创新、原始创新和重大突破。

今年五月份,世界首套“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和世界首套“牵引网分段保护与状态测控系统”科技成果评价会在北京召开,李群湛教授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5个首次”——这是评价专家们对“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科研成果主要创新点的形容。“该系统系原创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世界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推广应用”。

曾获得全国十佳研究生的电气学院讲师周福林博士说,因为我的导师李老师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份事业,所以他从不会觉得累。在他那里,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可能晚上12点、凌晨1点的时候,我们还能收到他发过来的工作短信。2015级在读博士金安旭还记得,有一天晚上11点半,他在实验室遇到从外走进来的李老师,李老师说自己刚下楼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想立即把它写下来,不然没法睡着。“当时我内心很受触动,为了工作他是那么尽心尽力。在我心里,李老师就是一代宗师,是在中国电气化铁路方面真正的大师。

带着沙哑的声音,李群湛教授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脱离业务和学生,“仰不愧于天,俯不负于人。

今朝治毕向何方,还归桃李无言处

2010年初,正在课题进行的关键时期,李群湛被查出患有喉癌。重病住院期间李群湛写词感慨道:“平时只恨少闲暇,病时方知闲暇苦”,而治疗完毕后该去何方呢?他说:“还归桃李无言处。

他克服病痛,坚持奋斗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第一线。即使在病床上,他仍然通过信纸、写字板和手机短信,带领青年老师和研究生做科研,亲自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论文。现今,在几位青年老师的电脑里,还一直保留着当时交流的许多短信记录,他们说,这不仅是宝贵资料,也是老师宝贵的科研精神,时刻会激励我们前行。

为了带出一批中国电气化事业的顶尖人才,他心到情到,人到手到,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白天他忙完日常教研工作后,晚上常常来到办公室,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磋商课题,释疑解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如此。青年教师和学生们都说:“李老师在学术上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导师,在做人上是我们敬重学习的楷模。他以精湛的专业学识,打造了电气化团队;他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强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

从重病手术至今,李群湛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上,带领团队攻克众多科研难题,在理论和技术上填补世界空白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交通运输牵引供电系统整体技术革新起到了巨大拉动作用。

我在调研李教授团队时说:“一般人得了癌症,可能会失去生活的勇气,而李老师不但努力工作,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带研究生的第一线,而且作出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是践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交大精神的典范,大家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向李教授学习,努力工作,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交大人都知道李群湛教授是颇有名气的“工科诗人”。点开李群湛教授的博客,一首首诗词穿起了他一天天的生活。前年,李群湛更新、再版的诗词选集收录了日常创作的313首诗词,内容涵盖了他科研、教学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诗歌作伴,他自得其乐,再苦再难的问题也都化解在诗词之中了!诗歌让李群湛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的劲头!科研项目落地在即,可以作诗:“人生就像苦行僧,同相心思逐日增。走遍神州风雨路,今朝又上一高峰。”病中看南非世界杯,可以成词;看到矿难的社会新闻,他感慨“近日又生悲,泪沾襟”;学生求职的故事传到耳中,也会成为创作素材……他说:“几年来,我练习写成的这些诗词反映了工作、生活的新老故事,同时写诗词也成了我工作之余、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的是老有所乐,并且‘乐在其中’了。

他在《如梦令.翘望》中写道:“半百人生如梦,碌碌忙忙添病;大业寸功无,尤望后学出众;急令,急令,高铁冲锋同庆。”自己的谦虚和对年轻人希冀跃然纸上!

学校电气学院电力系主任吴积钦教授对李群湛教授十分敬佩,他说李老师是推动牵引供电系统技术持续进步的引领者,他对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传承倾注了所有心血。做牵引供电的李群湛教授时时被高铁牵引着。如今李教授念念不忘就是要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报效国家,为我国继续引领世界高铁和尽快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发挥重要作用。

妻子的担忧,同事好心的劝慰,这些都不能让他停下来。因为生病,他更珍惜时间,他不能停歇,奔走在实验室和现场。

他信誓旦旦,掷地有声:“只有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不断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