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正设法应对美联储缩减购债影响

27.02.2014  18:46
核心提示:虽然美联储缩减购债在亚洲引发的资本外流规模不大,但亚洲经济体和企业已开始寻找多种融资途径和模式。   过去几个月亚洲市场出现了几次动荡,投资者担心随着美国缩减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利率开始回归正常水平,资本可能会流出该地区,并造成不稳定影响。虽然美国缩减量化宽松政策会对亚洲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被夸大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亚洲金融市场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已经大大增强。   要讨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与亚洲的关系,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数字。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近发布的报告估计,2009年至2013年年初期间,流入全球新兴市场的资金总量中只有大约13%明确与量化宽松政策相关。该报告预计,到2016年,因美国缩减量化宽松政策而减少的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仅占新兴市场GDP的0.6%。   同样,西方国家银行两次缩减亚洲贷款规模时,亚洲也机会没有出现资本匮乏的迹象。第一次缩减亚洲贷款规模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第二次是因为这些银行预计《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会要求提高资本金。虽然资金外流是真实存在的,但亚洲金融机构似乎有足够的资金来填补因此产生的资金缺口。   即便在美国缩减量化宽松规模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的央行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会把利率维持在低位,从而促使投资者继续到新兴市场寻找高收益率。尽管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速不太可能回到危机前的高水平,但我们仍预计全球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的增速将接近发达经济体的三倍。   但去年6月,美国缩减量化宽松政策规模担忧引发了市场震荡,西方银行也减少贷款,这些因素的确使得亚洲企业开始关注自身融资模式的潜在脆弱性。由于即将实施《巴塞尔协议III》,银行业也在寻找不会给自身资产负债表带来额外压力的贷款方式。亚洲需要到其他地方寻找资本:我们预计,在2010年至2030年期间,为满足6.5亿人口迁入城市的需要,亚洲仅在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就需要约11.5万亿美元,。   这些事实正刺激亚洲资本市场的结构发生进一步变化。尽管过去三十年亚洲的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但传统的银行贷款仍是主要的资金供应形式,导致亚洲大部分地区的股票上市交易不够发达,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另类投资环境也不成熟。   这样一个资本供应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相对而言,在把亚洲带入繁荣时代的工业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发展成本较低。而在下一个阶段,经济增长依靠提高生产率和提升价值链的共同推动,实现增长要困难得多,成本也高得多。   对于如何获得资本,亚洲企业已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精明。面对日益上涨的薪酬、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以及西方市场需求的不断下降,亚洲企业纷纷探索效率更高的筹资方法。即便全球金融环境没有其他趋势性变化,银行贷款模式也无法独自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亚洲的融资环境开始变得更加灵活、更加以客户为中心,也更有效率。这其中的一个迹象就是亚洲企业对上市的兴趣越发浓厚。预计今年企业上市交易将显著增加。   我们注意到,零售、房地产投资信托以及地产开发等行业对于通过股市融资的兴趣显著增强。过去两年企业上市速度迟缓,从而积聚了大量潜在上市需求,具体表现在最近几个月客户对相关事宜的咨询明显增加。这些客户持乐观看法,认为经济很有可能恢复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亚洲企业也在扩大债务融资来源。预计更多企业将选择发行高收益率债券和结构性债券,或者从机构投资者、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等非银行资源举借定期贷款。这种转变已很明显:去年日本以外的亚洲各地区获得的银团贷款达到4,620亿美元,较2012年增加了51%。到目前为止,此类借贷活动面临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缺乏有经验的国际银行来为许多有意获得借款的企业与诸多潜在融资来源牵线搭桥。   人们很容易会将亚洲的资本短缺困境归咎于美联储削减刺激措施。但这种想法忽视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旧的融资体系越来越不适合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融资环境势必会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市场已经在努力应对挑战。   DAVID MORTON   (Morton目前担任汇丰亚太区企业银行业务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