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井冈先烈足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14.06.2015  23:37

【四川电大党员干部培训系列报道之五】6月12-13日,四川电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暨干部培训班(一期)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开展专题学习,追寻先烈足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6月12日,电大干部培训班安排了两个学习专题。

一是学习井冈山红军坚守信念,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红军烈士铁人般的坚强意志,“张师长献盐”的故事,强烈地感动着每一位学员。通过井冈山干部学院老师的现场讲述,全体学员感怀红军当年不为名不为利,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品质。正如当年《共产主义者须知》上说的,共产主义者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正是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强信仰,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使他们义无反顾,在践行理想的旗帜上写下了壮烈的诗行。红军们都是为理想而来,为主义而生,为信仰而战,留下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把生命交给认定的事业,无论艰难险阻,不管成败与否。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为信仰的坚守和执着,明知前途也许坎坷,道路也许曲折,但永不言弃。一个个无名英雄战士,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滔滔理论,但他们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超人的勇气诠释了什么是人间大爱,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这种爱超越了个人名利,超越了个人生死,体现出一个革命者崇高的意志品质,无比宽广的博大胸怀。

二是学习朱德同志艰苦朴素、依靠群众、与军民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那个缺盐的年代,朱德军长“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视人民若父母的境界和操守,形成了军民鱼水关系,成为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延安见到朱德时,赋诗曰:“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我这一辈子没什么遗憾的,就是没吃饱过”,这是朱德临终对夫人康克清的调侃话语,是这位伟人一个小小的愿望,反映出这位伟人的勤俭与朴素,反映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憾。正是这种品质爆发出无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党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和改革开放中取得重大的胜利。这样一种与民同甘共苦的精神,现如今也应该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更应保持和发扬的。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在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6月13日,电大干部培训班的学员继续感悟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通过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师的现场讲授,全体学员进一步了解了以“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题的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黄洋界保卫战,深刻领悟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困苦,感悟我们的党和红军紧紧依靠群众的宗旨和勇于胜利的精神。在茅坪,学员们与现场教学的老师一起,回顾了毛泽东等同志在茅坪八角楼勇闯新路,探寻革命道路的历史。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茅坪后,在坚持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同时,在茅坪八角楼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指导中国革命夺取胜利的伟大文献,终于闯出新路。正是茅坪八角楼这盏明灯,指引中国革命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图1:在茅坪开展现场教学

两天里,电大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在学习之余,到小井红军医院红军烈士墓祭奠红军英灵,吊唁革命前辈曾志。并以坚强的意志,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切身体验红军顽强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

图2: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祭奠红军烈士

图3:位于小井红军医院旁边小山坡上的红军老战士曾志墓

一幕幕画卷,深深地刻在学员们的心中;一个个故事,无不震撼着大家的心灵。理想,是力量的源泉;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事业胜利的保障。经过两天的学习和洗礼,大家心里更加明确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干事创业的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