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五联增五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去年以来,巴中市坚持“五联增五力”,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个,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一、三区联建增强原动力。一是多规合一。坚持“巴山新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理念,编制《巴中市大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农村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共建,带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三产配套。新建成的通江银耳产业园区、平昌现代茶业科技园区、南江县德建蔬菜产业园区、巴州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恩阳区下八庙钱库猕猴桃产业园等一大批园区,都固化形成了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体验、互联网+农产品一体化发展模式。三是复合发展。坚持长线抓茶叶,中线抓畜牧、水产、中药材,短线抓蔬菜、水果。已建成“菜-稻-菜”、茶-芋-豆、畜-沼-菜(茶、果)等复合农业示范基地55万亩。
二、部门联动增强新合力。建立“政府统揽、部门齐抓、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合力攻坚建园区。一是建设任务对口下达。每年初,市委、市政府将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设施配套、基地建设、加工流通、产村配套、乡村旅游等工作任务下达到相关部门。市目督办实行月考核、季通报、半月一交帐、年终定奖惩。二是涉农项目整合实施。去冬以来,全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6.6亿元,市县(区)财政安排4.3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是发展成效多方共享。市、县(区)相关部门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成效,实行项目对口验收、考核对口计效、经验对口上报,各负其责、各计其功。
三、产研联姻增加创新力。与中国农科院、中国茶叶研究所、四川大学、川农大、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科技创新。一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在《巴中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巴中市茶叶双百工程发展规划》等产业规划中,邀请业内顶层专家实地指导,确保规划的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一大批农业园区成为了科技示范区、旅游景区。二是增强了生产标准化。为彰显地方特色,实施标准化生产,已制、修订茶叶、川明参、芦笋、通江银耳、巴山猪、南江黄羊等9个生产技术规程,并经省质监局审定发布实施,夯实了特色品牌基础。三是培训出一批土专家。合作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70人、职业农民2000人、土专家600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存量。四是不断研发新产品。去秋以来,合作研发出“巴中云顶”茶叶新产品3个,川银耳1号、2号、南江金银花1号新品种选育并通过省级审定。银耳短段木熟料工厂化栽培、芦笋废弃物提取皂苷技术获得成功。
四、园区联商增强牵引力。一是以农业园区推动工业园。以特色农业园区、基地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县(区)工业园,靠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发展。重庆安碧捷公司6万吨芦笋精深加工带动建设芦笋基地3万亩,重庆环永商贸公司2万吨蔬菜深加工带动蔬菜建设基地2.3万亩,秦巴高科投资20亿元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带动建设巴药基地3万亩。二是以示范园招引大企业。推行土地农村流转和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筑巢引凤建设示范园区。平昌县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和巴州生态农业科技园分别引进陕西紫阳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四川胜泽源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投资2亿元以上。三是以回乡创业带动新就业。着力把劳务大市变成回乡创业大市,市、县(区)政府出台了扶持回乡创业人士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优惠政策,增添园区新生力量。已新增新型经营主体856个,新建产业基地7个,新增产业基地面积69.5万亩,回乡创业投资达到8亿元。
五、品牌联创增强竞争力。一是公用品牌作引领。推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共建模式,着力授权许可、质量监督、原料生产、市场拓展、投融资支持五大体系建设,打造“巴食巴适”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中云顶”茶叶公用品牌。二是三品一标提品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去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85个,累计达到433个。南江黄羊、青峪猪获有机产品认证,成功创建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三是特色品牌拓市场。罗村茶、云顶茗兰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裕德源”通江银耳荣列四川省第二届“天府七珍”之首。巴山生态牧业的青峪猪产品获欧盟有机产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