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实施“五建五评五比” 丰富“四好村”创建内涵

14.06.2018  11:37

 

      四川省巴中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聚集“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突出以“四好村”创建为主抓手,探索实施“五建五评五比”创建模式,走出一条边远贫困山区脱贫奔康新路子。2016年全市创建省级“四好村”95个,市级“四好村”174个。通过“四好村”的示范带动,全市如期完成215个贫困村退出、9.1万贫困人口销号的年度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0.35%下降到7.8%。预计到2020年,全市创建的省级、市级、县(区)级“四好村”将分别覆盖全市贫困村的60%、70%、80%以上。

        一、“五建”补短板,建出群众幸福家园

        针对贫困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服务配套滞后的关键掣肘,突出抓好五项建设,加快补齐“硬件”短板,筑牢“四好村”底基。
              一是建新居住上好房子。 坚持以扶贫开发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整合政策项目和各类资源帮助群众建新房,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对贫困户,坚持“不超标、不豪华、不闲置”,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配建1550多套农村廉租房,兜底解决鳏寡孤独残的住房难题。2016年完成10909户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已开工建设25599户,累计安置贫困户11194户,预计到2019年所有贫困群众可搬进安全放心房。对非贫困户,整合危旧房改造资金,推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结余指标省内跨市交易,收益重点用于农房建设,每年新建住房300万平方米、安置3.2万户。
              二是建产业铺就好日子。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当前与长远结合,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专合组织)联动、财政资金推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把农户聚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2016年回引成功人士创办经济实体2800多个,集中连片发展茶叶、核桃、巴药等特色产业基地282万亩,带动实现“四好村”有支柱产业,3.7万贫困户、11.9万贫困人口依托新产业稳定脱贫。
              三是建设施全面补短板。 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四好村”创建硬指标,推行“政府+市场、社会、群众”“1+3”建设模式,统筹实施、合力攻坚。突出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建好通村公路、供水供电、教育医疗、垃圾收运点等基础设施。强化市场主体,吸引市场资本参与优质教育医疗、集中供水供气等具有经营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社会力量,组织在外成功人士、企业经营主体、公益服务机构捐资捐建公益设施。激发群众投入,引导群众全程参与、自主管理,合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难题。2015年以来全市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36处,解决6.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硬化村组道路2311公里,40%的村实现“五通五有”。
              四是建配套共享优服务。 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实行群众办事“一站受理、全程代办”,初步构建起适应“四好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配套设施体系。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四好村”服务能力。针对贫困学生“上学难、上好学难上难”问题,着力完善市、县、乡、村教育体系,通过城乡、镇村教师互派交流、网络教学等方式,实现农村孩子就近就地上学、县域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突出以医联体改革为抓手,推进医疗队伍诊疗、常态随访管理、绿色通道治疗、特惠政策救助“四个到人”全覆盖,方便群众就医看病。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送文化下乡活动浸润群众心灵、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五是建机制常态激活力。顺应“四好村”新形态,建立完善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社区化进程。针对农村大龄青年“成家难”和妇女离家多的问题,建立“助困兴家”机制,整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当“红娘”帮助娶上媳妇,引导离家出走的媳妇及早归家团聚。针对贫困群众“缺资金、贷款难”等问题,深化农村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创新建立小额信贷扶贫机制,累计为8.2万贫困户发放扶贫信贷资金9.71亿元。针对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意愿,拓展集体资产经营渠道,建立“三个1/3”股权量化分红机制,将当年集体经济收益按集体股、贫困成员股、普通成员股三等分配股分红,不断增强集体组织凝聚力、向心力。

        二、“五评”育星级,评出党员先锋形象

        坚持把农村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置于阳光之下,探索建立农村党员“星级”评定和激励机制,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村级党支部战斗力,引领“四好村”创建。
              一是随机提问“现场评”。 群众在会议现场、田间地头、村头路尾等场所,均可以向党员询问村内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点任务的相关情况,有质疑当面提出,由党员现场作答。群众将自己的满意程度上报村支部,作为党员“星级”评定的重要参考。
              二是组织生活“定时评”。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党小组会,专题听取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汇报,重点对党员干部示范率带、结对帮扶等情况进行量化考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履职能力等次评定的重要内容。
              三是限时整改“动态评”。 对评议查摆出的问题,村支部实行“问题清单、台账销号”的方式动态管理、定期结算,整改实效由村支部召集党员、村民代表进行“星数”评议。对已整改的开展“回头看”,防止反弹回潮、问题重叠,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责令公开承诺,限期交账。
              四是年终述职“集中评”。 每年底,村党支部分别召开“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民主生活会,集中对党员进行党性分析,结合家教家风、乡村治理等情况接受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集中评议,结果作为推荐优秀的重要参考。
              五是征集意见“公开评”。 设立意见箱,建立电话、短信意见征集平台,主动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发挥农村群众对低保评审、医疗卫生、困难帮扶等利民惠民政策落实的监督评比作用,以群众的评价来检验党员干部的“星级”等次。

          三、“五比”优民风,比出群众文明指数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以村无职党员、群众代表和乡贤名人为力量主体,组建村级劝导队、考评组,常态公开开展“五比”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养成“爱党爱国、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自力更生”新风习惯。
              一是比户容院貌看“习惯”。 按照室内、院落和个人卫生要求分类制定考评标准,采取“专门小组督查评比、保洁户长督促评比、邻里之间相互评比、奖惩措施促进评比”方式,开展“四看四查”活动(“”室内卫生,“”家具是否摆放整齐、地面是否干净、室内是否整洁;“”院落清扫,“”是否存在污水乱流、农具乱摆、柴草乱放、牲畜乱跑等现象;“”户外环境,“”墙侧垃圾是否清理、村级道路是否整洁;“”个人习惯,“”是否做到不乱涂乱画、不乱停乱放、不乱搭乱盖),定期综合评议、集中公开晾晒,推动贫困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二是比言谈举止看“修养”。 通过悬挂标语、开设专栏、创设“文明讲堂”,扎实开展“当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活动,引导形成“说话文雅、行为规范、相互礼让”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家庭和谐、村风文明。

        三是比致富兴业看“能力”。 发挥能人牵头示范作用,按照“一季度一主题”定期开展参观、座谈、评比活动,提升群众致富能力。根据村民在发展致富产业、掌握生产技能、家庭综合收入等方面情况,评选出“种养殖大户”“创业示范户”“致富能人”,不断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主动创业增收、勤劳致富。

        四是比尊老爱幼看“美德”。 充分发挥群众智慧,议定出台“村规民约”,落细落实“尊老爱幼”办法,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尊老爱幼评选活动,培塑一批村“孝道之星”和“好婆婆”“好儿女”等先进模范,示范形成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良好家风。2016年全市首批评选“好媳妇”60个、“好公婆”52个、“好儿女”55个。

        五是比律己守法看“品行”。 依托农民夜校、村民会议、道德讲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推广遵纪守法典型事例,常态评选“遵纪守法户”和“五好家庭户”,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规范言行,着力形成良好村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