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五年变化】成都校区后勤五年实录

18.07.2015  09:33
作者:后勤服务总公司 来源:后勤服务总公司   
   编者按: 2010到2015,5年的思想解放,赢来一种胸怀; 5年的改革创新,筑炼一种气质; 5年的砥砺奋进,弘扬一种精神;5年的力量凝聚,塑造一种精彩;5年紧扣民生脉博,师生员工生发一种新的幸福……本网特别推出“我看五年变化”系列专题报道,聆听各项事业铿锵发展的脚步声。
  
  ……………………………………………………………………………………
  
  2010年8月10日,成都校区后勤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并且早在成立之前的6月,便作为校区建设的先头部队入驻成都校区。检视过去五年的笔记,成都校区后勤服务公司全体后勤员工用他们的“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的行为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后勤人精神,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拓荒者之歌。
      拓荒:放假?不是不可以,而是现在不可能!
     “从(2010年)6月28日到10月22日,整整117天,我只放了一天半的假,我没有任何怨言,这是我们后勤人的责任。”原生活服务中心员工王茂明如是说。而由后勤公司借调到建设指挥部的邹俐,也是整整115天没有休息。“这是一场不断刷新不休假记录的接力,没有人能置之度外。”
  
  23000余件学生打包行李,全部送抵温江,并全部分发到每间学生入住的寝室——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和后勤办公室的同志,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凌晨一两点才“收摊”。为了加快行李搬运速度,食堂安排专车派送餐饭。当看到30余名工人和10余名后勤老师坐在路边,一边吃着饭菜,一边护着饭菜以防过路的车辆将灰尘卷进饭菜的时候,连过往建筑工人也纷纷行注目礼,感叹这群人“太拼了”。
  
  负责搬迁校园超市的员工也是“拼了”。搬运、装车、跟车、卸车、分类、上架——整个运转的链条严丝合缝,谁也没有掉链子。饿了,就着超市的矿泉水啃两个面包;困了,就趴在方便面箱子上打个盹后继续工作。
  
  这是成都校区启用的第一年,尽管正值暑假,但首批入驻成都校区的全体后勤员工满负荷工作,几乎就没有提过放假的事情。“孩子正逢关键时期,原本暑假可以抽时间陪陪。但工作使然,只有暂时放一放。” 学生食堂经理赵辅笑着说。只是未曾想到,这个“暂时”,竟然“暂时”了五年,并且今后还可能继续。
  
  像他一样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着家庭重任的后勤人很多,但是为了迎接师生顺利入住,他们以工作为重,以大局为重,浑然忘却个人困境。在成都校区建设的关键一年,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
  
  “放假!不是不可以,而是现在不可能。”成都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副校长张强在一次会议上如此讲道。在全体后勤人的眼中,放假成了奢望。
  
  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副总经理杨本珍对于放假有一种复杂而简单的心情,复杂的是家有80余岁高龄老母亲,谁来照顾;简单的是工作没有做好,肯定不能轻易放假。公寓中心熊雪霞的10岁儿子,本来国庆打算来成都游玩一下的,可是,来到寝室发现,只有早上刚睁眼和晚上刚闭眼的时候才能看见妈妈……谈及家庭,每个后勤人的心中都存有些许遗憾,眼中亦不免噙满泪花。
  
  然后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休息一天,那就等于还得花两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补上。2010年10月10日,成都校区正式投入使用,首批师生正式“回家”。然而期望已久的“放假”并没有如期而至,他们很快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出发。
      保障:穿越寒冬,终将迎来温暖春天   
  2010年10月,成都校区正式启用,后勤正式投入保障阶段。“尽管从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个过程会很难,但没想到会有这么难!”是啊,一所高校,几千学生吃饭、喝水、洗澡,这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可是在2010年冬天的成都校区,这些“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居然都成了问题”。
  
  天然气压力不够,锅炉不能启动,导致浴室不能正常开放,几千同学洗不成澡;食堂米饭生产线无法启用,只能向市内其他高校“借米饭”。水质方面,由于温江水质较硬,电热管在使用中很容易产生水垢,烧水很慢,热水器老化速度加快”——开水房门口挤满了等待打水的同学,浴室门口挤满了等待洗澡的同学。电力方面,成都校区隶属于区域农网,经常断电,给基本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一天晚上正在考试,突然断电,最后几乎是用手机照明完成了考试工作。”时任教务部主任丁海萍仍记忆犹新。“最基本的低温冰箱都不敢用,一旦断电就可能毁掉一年甚至很多年的心血!”小麦所一位老师颇有怨言。
  
  “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寒冬,也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寒冬。”成都校区机关曾专门在贴吧、微博等收集意见,其中70%以上的问题直指后勤,“电话不断、怨声不断、责备不断,” 很多人都掉过眼泪,一方面是对困难难以攻克的委屈和自责,更多的是对同学们的心疼和关切,当时在宿舍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工作的陈芳说,“我们也是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也会难过。”
  
  “同学们对成都校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已经给予了很多理解和包容,但忍耐是有限度的。面对目前的问题、困难和意见,我们不要回避、不要找客观理由。除了沟通解释,更重要的是行动、是解决问题的实效。凡是通过学校努力能够办到的,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不惜代价!”这是学校对成都校区后勤下达的“死命令”,也是后勤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全工拉通值班,全天候保持动员状态。凌晨是天然气压力最佳的时候,那就把做饭烧水的时间改到凌晨,人员也就昼夜不眠;安装净水设施,开水执行全天候免费供应……各部门安排专人“紧盯”天然气、电力、自来水供应部门,“不要脸,要供应!”在这样“不谈条件、不讲过程、不分昼夜”的艰辛努力下,萦绕校区第一个寒冬终于“熬了过去”, 2011年,校区后勤协同各部门积极工作、主动出击、几经曲折艰难,最终解决了成都校区的“供应难”的问题。
      变迁:“流浪”的后勤,浓缩成都校区建设完善史
     在成都校区院所搬迁、充实的过程当中,没有任何一个部门、院所能够比得上后勤各部门办公点的辗转过程,一篇堪比吉普赛人的流浪史。在校区建设的五年时间里,校区后勤像是一支游击队,不断处于搬迁的过程中。
  
  校医院搬迁了两次、宿舍管理中心搬了两次、动力及修缮中心和校园管理中心搬了三次、收发室搬了四次……“后勤是一个以保障为任务的部门,在成都校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首要的保障就是其他部门的基本教学办公条件,因此搬家搬得多一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后勤又是一个“拖家带口”的部门,以动力及修缮中心为例,每搬迁一次,库房都要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清点、盘存,哪怕小到一个灯泡一个螺丝钉,都要计入账目,其间的困难可以想象。
  
  不仅仅是办公地点的搬迁,同样与之感同身受的还有后勤的员工。校区后勤是一个运行庞大的部门,合同制用工居全校前列,不乏家在外地的员工。解决他们住的问题便成了一件大事——至今为止,后勤仍有几十人拥挤在两三间集体宿舍里,生活条件极度艰辛;更有保障部门的员工,“跟工作相伴而行”,在阴冷潮湿的配电房、在人声鼎沸的值班室……行军床是其标准的配备。
  
  正是这样一群“不断流浪”的后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体力谱写了一曲赞歌,用他们的心血和品质树立起后勤服务一座丰碑。会堂运行组的王军,一个人负责整个校区会议室、报告厅、麦立方会堂的音响设备维护工作,平均每天要完成4场设备临场调试;电梯运行组的程天泽,一个人负责校区59栋电梯的日常巡检,从未有一次忽略,他亦被评为“川农大好人”;垃圾转运组的4名垃圾转运员,每天转运垃圾多达3吨,每天骑三轮在校园里来回奔波里程达20公里;电工徐代端因为其细致的工作作风,在微博上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海螺叔叔”;在420地震当中,很多雅安籍后勤员工都坚守自己的岗位,没有一丝的动摇……
  
  “不到后勤,不了解后勤的繁重与艰辛;不到后勤,不知道后勤人品质的可贵。” 后勤人是无私的,随叫随到,熬夜奋战,默默的奉献,竭尽全力为师生服务。后勤人是伟大的,不辞劳累,不惧困难,哪怕花几个小时,只为帮助同学从下水道里掏出手机。后勤人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纵观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从雅安新校区建设、到百年校庆,到成都校区建设,到两次灾后重建,后勤人都在用大无畏的姿态创造奇迹。
      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开放化后勤服务体系
     在诸多困难一一得以解决,各项后勤保障得以顺利推进之后,成都校区后勤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如何通过内化管理来做好各项服务。后勤工作不断完善和细化,服务特色渐现。
  
  服务方式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温情服务”的理念。服务于学校发展战略,为构建开放、包容的成都校区贡献了后勤人的力量。校区后勤更多的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平时的一些细微之处。在校区刚刚启用初,清真餐厅尚未开放,学生食堂坚持三个多月时间每天每餐派专车接送5名回民同学到西南财大新校区回民餐厅就餐;平安夜的时候能够在食堂领取到甜蜜的苹果;感恩节的时候会收到温馨的卡片;甚至女生节的时候也能够收到来自后勤特殊的礼物……正因为后勤人的温情,才有了毕业季时同学们送给宿舍管理员厚厚的明信片、小盆景等纪念品;才有了校区后勤连续两年师生满意度测评始终保持在85%以上。
  
  在服务途径上逐步形成了以“三站”为主体的信息沟通服务平台。成都校区后勤工作充分注重对师生意见的收集整理,已经形成集公司网站、后勤微博、成都校区《回音壁》“三站”为主体的信息沟通、服务平台。只要师生对后勤服务有什么问题,不管是批评也好、吐槽也罢,只要收到了,就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予以处理,并尽快给予回复。三年来,校区《回音壁》关于后勤服务工作意见、建议信件三千余封,平均下来每天有3封,都一一地认真回复并逐一解决。对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会仔细研究解决方案,力求让同学们满意。2012年暑假,校区后勤按传统经验确定了开放宿舍的安排,随后不少同学在《回音壁》上提出了意见和看法。后勤庚即召开专门会议,并在学生宿舍发放了上千份调查问卷,同时委托学生会召开听证会,由学生自己做主,“票选”出了应该开放的宿舍,最终获得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同。在引入补充调剂性餐饮经营单位的过程当中,也是充分关注了师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在服务主体上初步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客体”转变。让后勤走出“提供后勤服务”单一功能的城堡,转变为“参与后勤服务”的一份子,让每一位享受后勤服务的师生员工也同样参与到后勤工作中来,变后勤服务的客体为后勤服务的主体。一方面在涉及诸多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校区后勤工作者往往会站在师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开展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后勤服务工作的决策当中来,和后勤工作者一起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一起论证和商讨应对的方案。比如:学生寝室是否通宵供电、是否安装空调、假期开放多少学生宿舍等问题均通过论证、公开征求意见达到了绝大部分学生满意的局面;另一方面给同学提供诸如学生总经理助理、督查队员、学生宿舍值班员等岗位,或者参加不定期组织的后勤工作座谈来更为直接地参与后勤服务工作。
  
  四是在服务质量上不断提档升级。三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成都校区学生宿舍的管理、服务已经成为了省内外高校争相考察的模板;校园里的全部路灯也都安装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光感路灯管理器;随着场馆建设的逐步修建到位,学生开展各项大中型活动也有了自己的场地;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逐渐呈现,校园一年比一年漂亮,校区绿化景观设计荣获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2013年度金奖;后勤部门工会也独具特色,连续获得学校优秀工会一等奖……
  
  回顾过去五年,后勤人与成都校区一起,在风雨中共同成长,在艰辛中不断完善,在大家的关爱与帮助中日臻成熟,圆满完成了学校和校区交办后勤的各项任务和使命。诚然,校区后勤工作距离师生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食堂的饭菜还不那么可口,宿舍的管理还有些不尽如人意,服务态度还需要更多改进……相信随着学校融合管理地实现,成都校区后勤也将一如既往地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后勤人精神,保持“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考验、赖得住寂寞”朴素作风会,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