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西南科技大学五年办学成就回顾之人才培养篇
2012年-2017年,是西南科技大学发展极不平凡、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五年来,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专业建设高标准,评建结合保质量
五年来,学校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积极跟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向和趋势,鼓励本科专业参加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近五年,已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四个专业通过了住建部或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专业认证。另有计算机专业、会计专业、英语专业等三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四川省专业评估。
通过以评促建,近五年学校新增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
人才培养出特色,拔尖创新创佳绩
在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合格标准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参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改革。2012年,学校申请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批准。5年来累积支持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项目近200项,资助金额近400万元。学校还同时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目前已有卓越工程、卓越农林、卓越新闻、卓越法律等7个国家级,10个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号召,努力探索跨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2009年开办第一个拔尖创新试点班以来,创新班规模已扩大到13个,受益学生人数约1000人。
五年来,本科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在机械创新设计、无线电定向测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
内引外联创声誉,校际联合育人才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积极构建跨文化、跨校园的双向互动联合办学模式。在境外,以文化的差异为着眼点,建立了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澳洲,学科优势互补明显、文化多样的联合培养合作大学群;在国内,学校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厦门理工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校际本科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形成“东部-西部-边疆地区”、“985高校-受援高校-边疆高校”、“汉族-少数民族”,“送出去培养,请进来体验”的跨区域多类学校的双向互动联合培养模式。
近五年,学校参与国际国内联合培养的专业涉及9大学科门类、37个一级专业类、51个专业,联合培养学生千余名。以联合培养为契机,形成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团队,合作方3000余名师生成为受益者。
产出导向建平台,教学条件上层次
学校基于“学习产出”的工程教育模式,以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及工程教育认证发展趋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解构培养目标的内涵和要素,反向层级递进式地打造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理念,整合优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方法及评价制度,形成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育基地、科研基地协同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互促共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基础+模块”即“基础+生产实践”、“基础+研发训练”、“基础+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全面个性发展。
近5年,累计投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专项经费近9000万元。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主动迎接新浪潮,课程资源成果丰
学校紧跟“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教育教学方式革新浪潮,提出了“引入优质课程资源、完善精品课程内涵”的建设思路。积极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和平台,同时鼓励和支持老师建设一批优质网络课程,激发老师投身教学积极性,加快我校“互联网+”时代下MOOC(慕课)课程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除了引进“尔雅”“超星”“智慧树”“学堂在线”等资源平台近百门课程资源外,根据国家教育部倡导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理念,学校对现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重新进行了专业布局和改造规划。从2013年至2017年,学校陆续有《光电子技术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共计10门课程通过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申报。同时2017年,学校有《语言学概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5门课程通过了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这些课程将向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推广、应用、共享与教育创新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共享,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王丽明 编辑) (教务处 供稿)